花两分钟的时间,读两则禅师故事,轻松,有趣,有益。
一
有个人去沙漠寻找宝藏,可是宝藏还没有找到,身上所带的食物和水却都已经用完了。没有了食物和水,他感到身上一点力气也没有,只能静静地躺在沙地上等待死神的逼近。
在奄奄一息的时刻,寻宝人向佛做了最后的祈祷:“佛啊,请您帮帮我这个可怜的人吧!”这时,佛真的出现了,问他:“你想要什么呢?”寻宝人急忙回答:“我想要食物和水,哪怕只是很少的一点也行啊!”佛于是满足了他的要求,给了他不少的食物和水。
而他吃饱喝足后,又继续向沙漠深处进发。不久,他居然找到了宝藏,于是他贪梦地把宝物装满身上所有的口袋,并且还背了一个重重的袋子。可是,此时他又没有多少食物和水了。他带着宝物往回走,由于体力不断下降,他不得不扔掉一些金银珠宝。
他一边走一边扔,最后居然把身上所有的宝物都仍掉了。最后,他躺在地上,再次等待死亡的临近。寻宝人临死之前,佛又出现了,问:“现在你要什么东西呢?”他有气无力地回答:“食物和水,更多的食物和水!”
二
有个农夫请无相禅师到家里为他的亡妻通经超度,佛事完毕后,农夫问:“禅师,你认为我的太太能从这次佛事中得到多少利益呢?”
禅师照实说:“佛法如慈航普度,如日光遍照,不只是你的太太可以得到利益,一切有情众生无不得益。”
农夫不满意:“可是我的太太是非常娇弱的,其他众生也许会占她便宜,把她的功德夺去。能否请您单为她诵经超度呢?”
禅师慨叹农夫的自私,但仍慈悲的开导:“回转自己的功德同时有利他人,使每一众生均沾法益,如同一光不是照耀一人,一光可以照耀大众,天上一个太阳,万物都受照耀。你用心点燃的这根蜡烛,应该去引燃千万支蜡烛,光亮就会增加百千万倍,这支蜡烛本身并不因此减少亮光。”
但是,农夫仍顽固地说:“道理很好,但还是要请法师破个例,我有一位邻居老赵,他经常欺我、害我,能把他除去在一切有情众生之外就好了。”
这时,禅师严厉地说:“既然说一切了,为什么还有例外呢?”农夫茫茫然若有所失,但无言以对了。
三
欲望,由人的本性产生的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欲望无善恶之分,关键在于如何控制。世界上所有动物最原始的、最基本的一种本能。从人的角度讲是心理到身体的一种渴望、满足,它是一切动物存在必不可少的需求。一切动物最基本的欲望就是生存与存在。
自私,狭义上的概念通常包含于“自我中心”里;广义上的讲是基于个人利益需求做出的行为及反应。只为自己打算,只图个人的利益。自私自利是利已主义的道德境界,极端的自私自私,公开露骨的损人利己行为是不道德的。损人害己或不利己,是白痴。极端的自私也会干出这种傻事。
寻宝人的欲望迫使其画圈,与农夫不损人而专为己,本来都不造成对他人的影响,只是自己的事情,无所谓什么好坏之分。但当自己的利益与他人产生关系时,人在利益面前就会产生两极,一是个体的利益,一是整个人类的利益。对应的就是自私与无私,如何处理!皆事均由人为了。
欲望与自私,皆由心生,如何把握和节制!对人生的幸福和快乐,还是有决定性作用的。印度20世纪伟大的哲学家、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说:“对欲望不理解,人就永远不能从桎梏和恐惧中解脱出来。如果你摧毁了你的欲望,可能你也摧毁了你的生活。如果你扭曲它,压制它,你摧毁的可能是非凡之美。”(文/蔡驷读历史 图/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