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华文明璀璨夺目,可是,真正能够具有超越时代的思想家,也就是老子与孔子,这两个人。
尤其是孔子,在长达两千年的皇权社会中,始终以他的学术为思想基调,尤其是汉朝,两宋,以及明清。
他们两个生活在一个时代,还曾见过面,这确实是一件时代的红利。
据说后世人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极力渲染他们的高峰会谈。
尽管实际上发生了什么,人们可能也一知半解。
孔子见老子
同样是春秋末期,眼看着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孔子的态度比老子要积极得多,他有一个非常好的优势,就是文武双全,武力值也很高。
更重要的是,孔子出身没落贵族,父亲是非常出名的勇士,只是因为生他时候年岁过大而在他三岁的时候就过世了。
所以,相对于在官场独自求道,最终选择纵情山水之间的老子,他一直于贵族体系里不断升迁,到孔子五十一岁的时候,已经被任命为中都宰(相当于现在的市长),政绩非常显著;一年后升任司空(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长),后又升任大司寇(相当于今天的公检法司最高长官);五十六岁时,又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务(由于孔子升迁过快,不符合当时官员晋升标准,因此为代理宰相)孔子曾说,五十岁知天命,其实是说五十多岁才知道上天给他的使命是什么。
这一年恰恰是孔子在官场上走到最高峰的时候。
大部分人的固有印象中,道家是出世的,儒家是入世的。
其实是对它们的误解,它们是一脉相承的思维体系,这是为何孔子要向老子求教的原因?
道家是指要想维持宗法制,统治者就不能过多干预宗族事务。这有点像现在的美国,联邦政府不能过多 干预州事务。
儒家是指要想维持宗法制,必须维系周礼。这是说各个诸侯国要遵守礼乐,不能随意攻伐。
同样是在政治体制上不希望有大的变动。
孔子学堂
孔子最大的优势是他没有等级观念,也就是具有普世主义观念,宣扬有教无类。
这个转变,欧洲到了思想启蒙运动的时候,才出现。
所以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就非常推崇孔子。
而黑格尔等哲学家就推崇老子。
这其实顺应了时代在下沉的趋势。
毕竟,在各种不同的力的推动下,人们想要保持原来的社会体系,确实很难。
所以,孔子一边坚持恢复周礼,一边奉行有教无类。
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其中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
这其实符合保守主义的思维逻辑,就是保住核心价值,其他的顺应趋势。
至于,黑格尔说的,实际上,在孔子那里,“只是一种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里都找得到,可能还要好些,这是毫无出色之点的东西。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
事实上。也只有这种并不深奥的理论,才可能普惠大众,太深奥复杂了,并不利于在人群中传播。
尤其是针对宗法制,
所以,孔子确实是历史选中的人。这也是为何孔子在最初的仕途一帆风顺,到了五十岁之后,反而变得处处碰壁?
我觉得恰恰是因为孔子意识到了自己最终的使命是什么,由政治家开始转型思想家了。
这个转变很可能是他去求见老子之后的感悟。
所以。孔子其实是给之后的庙堂之上的大人物树立了一个典范,如果觉得不满足,还可以走思想之路,
这也是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等诸多一度走上权力巅峰的儒生的心理。
如果说社会体系是一个病人的话,就没有上工治未病,这一说。
因为人类面对的不是一个人的病痛,而是流变这个永恒的命题。
我们只能不断在体系中修修补补,不可能去真的对抗流变,这也是所有思想家都聚集起来不断给社会体系开一个更接近现在时空的药方。
之前我们说过,庙堂之上的人很容易深陷在自己的体系中,容易为不断维持各种不同的关系所累,走不出自己的圈子了。
孔子从踏入这个体系,到56岁,也是不断通过深度参与各种政务而得到上升的机会。
而思想家是必须抽离出现实之外,去维护那些真正影响社会运行的体系,比如孔子主张的回复周礼。
思想家是无法完全投身实务的。也是为何孔子周游列国十四载会不断受挫的原因?
孔子周游列国
另外就是孔子著春秋,按理说这种史书是史官写的。
孔子是为了约束诸侯的纷争。这其实也是延续周公的策略。
要是说推行有教无类,是为了顺应时势,而春秋就是逆时势的。
这可以概括了孔子的思维,他想让上层建筑不变,下层逐步变化。
这其实是保守主义的核心信条。也符合当初老子给他的教化。
西方人就是因为大航海时代,影响了底层人的观念,才会有启蒙运动,宗教改革等底层观念的革新,他们才实现了孔子的构想。
然而历史的发展并没有按照孔子的构想来,毕竟中国人并没有大航海的机会。
更重要的是,宗法制社会的内部体系,没有西方那种平等的氛围,这源于宗法制中的家族体系是一个封闭的格局,而西方的体系更开放。
如果社会体系 是一个课堂的话,老子其实只是负责言传,而孔子却完成了身教,这确实是更具有渲染力与影响力的方式。
这是为何孔子对后世影响如此深远的原因?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