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文化

道家文化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道家文化 >

《太上老君说清静经》之我见-2(太上老君说清静经)

青海湖畔 - 个人旅行故事分享 2024-11-06 11:37 5


因一次写不完整篇,许我陆续呈上。

《太上老君说清静经》之我见-2

原文: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有人这样解:“上帝所赐给人的元神,本来是纯洁无染的,虚空无碍的。因为受到人心的扰乱,便将灵明的元神给蒙蔽着了。人降生后的初心,无嗜无欲,也是很安静的。因为渐渐的长大起来,知识渐开,薰陶渐染,有了私欲之念,受到俗情物欲的牵动引诱,便将人心驱使的如失疆的劣马了。”

我简单点,。它动牵这样解释:于是啊,人的内在喜欢清静——无念,或少念。但是心智、头脑会干扰。人的心喜欢静,就是没有纷纷扰扰。但是欲会牵动它。

“人神好清”的“神”怎么解?我倾向于解释为本来的自己,人的内在等。

“而心扰之”的“心”,我会理解为心智、头脑。因为心智、头脑有一种能力叫思维、思考。人正是因为有这种能力,才会思想、起念,世间才有概念、定义、判断、斟酌、取舍、功利、价值......。所以上句说了“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如果人的内在能常常处于无念、宁静之中,那么天地万物(包括人)都可以“归”,既回到本来的样子。

“人心好静”的“心”,我理解为本来的自己、内心深处、等同于前面的“神”。“而欲牵之”,人本来的心喜欢宁静,但欲望、欲求会牵引着它走入选择、权衡、取舍、功利、价值、感受......。

“欲”,需要与“本能”做个区分。举例,肚子饿了,要吃饭,这叫“本能”。通过这顿饭,感觉自己有能力养活自己,有种成就感、成长感,这叫欲,有时也叫需求;或者吃了这样好的饭或这种好地方吃饭,感觉特好,这叫欲。一个从身体自身生存需要出发,一个从心出发,前者叫本能,后者叫欲,有时叫需求。不管从心出发的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都是欲。所以,在生活中,我们看到一个积极向上的成功人士也会有焦虑感、紧张感.....,这就是心好静,而欲牵之。

原文: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人能常常让他的欲望离开,那么心就自然宁静。观照自己的心,看自己的心起起落落,那么你的内在自然就清晰、清楚、清明起来。那么自然地,在眼耳鼻舌身心六欲上不会贪嗔痴(三毒)!

原文: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如字面意。

原文: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唯见于空。

“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能够做到让他的欲望、欲求离开的人,向内观照自己的心,也就是说只是察觉自己的起心动念,做到简单的看,不做任何评判、评价,只是简单得看,那么就心无其心——会发现那些念头、情绪、画面、晃动的身影等等慢慢地没有了,或者说,那些其实都不是你真正的心,因为它们变化无常、没有根性、怎么来怎么去你都无法一一捕捉,所以心无其心!记得佛陀也是学习数年,回溯几百个前世才悟得此境。

“外观其形,形无其形”,同“内观其心,心无其心”,解法一样。佛陀曾说过,通过一片树叶就可了知宇宙。因为一片树叶的形成,由各种条件具足才可生成,比如阳台、雨露、土壤成分等等。而一片树叶的衰落,随着周边环境的不同,转变成其他形态、物质等等。所以外观其形,形无其形。世间是无常的,这才是世间唯一的恒常。

“远观其物,物无其物”,同理,同上。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一直看一个字,看着看着,就觉得这个字为什么是这样写的,怎么是这个意思,这个字好像不认识了......有种模糊、茫然、恍惚、疏离等等感觉。而且那时让他写下这个字,他会写不出来,怎么写都觉得不像。这或许就是“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的直观经验吧。

“三者既无,唯见于空。”无心、无形、无物,那就只有在空性中可见。或者说,当你达到无心无形无物,那么就见空性了。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在我看来,这是空性之境再上一层的境地。只是还未悟得,所以不能解释。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