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文化

道家文化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道家文化 >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第五句注译)(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原文及译文)

青海湖畔 - 个人旅行故事分享 2024-11-06 11:37 6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第五句注译)

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

(道体无生灭,无清浊动静之称;)道体所生之物,有的清有的浊,有的动有的静。

全文见太上老君说经静清常说常清静经

清:明澈澄朗,洁净不染。浊:杂染不净,浑污不洁。动:动作不已,移转不定。静:万缘不起,寂然止息。

道体寂然,无清浊动静之分;而道体所生化的万物,则有“相”“用”,亦有动静和清浊之别。道体创生万物时,由“气”始,以气、形、质而成万物。气为清,形、质为浊。气分阴阳,阳为清,阴为浊;阳动,阴静。

清与浊,是相对待的名相,相互为根。清既动而为浊,浊已静而为清。动极反静,静极生动,清浊、阴阳、动静等,是相对性的概念,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清中又有清浊,浊中亦有清浊。以组成万物的“气”、“形”、“质”而言,气为清,形质为浊。再以“气”而言,阳气为清,阴气为浊;所以阳气为清中之清,阴气为清中之浊。再以同为气形质所成的“人”而言,男为清,女为浊。女虽为浊,但男阳女阴,男动女静,浊因静而清,清因动而浊,是清浊又相互为根。

清浊如此,动、静也是相对待的名相,相依待而生,相反而相成;“动”若不生,“静”将亦不存。《老子》:“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正说明了道体以外的万象,都是相对待而生的东西,相生相成,不可依恃,须去有无动静之心,而返回无生灭的道体。

不仅清浊动静是互涵互变,相生相克,互相依存;阴阳亦是如此。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阳盛则阴消;阴极反阳,阳极反阴;孤阴不生,孤阳不长;阴无阳不立,阳无阴不留。所以阴阳二者,是互涵互变,相克而相生。清浊、动静、阴阳等等,皆是互涵互变,相克相生,相互依存。

又《太上老君清静心经》云:“老君曰:夫道一清一浊,一静一动。清静为本,浊动为末;故阳清阴浊,阳动阴静,男清女浊,男动妇静。”

古注有如下:

唐·杜光庭 注云:“夫道能清能浊,能动能静,以至大道,无测常名,清浊动静,皆为至道之用。”

南宋·侯善渊《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云:“有清者,清空旷大,神谷寂虚,一炁冲和,故名有清矣。有浊者,周罗万物,无所不容,无所不入,贯穿世界,细透毫毛。故曰有清有浊矣。”“有静者,大道寂然无心。有动者,神用感而通玄。一动一静,可成真道矣。”

水精子注云:“寂然不动,谓之静。感而遂通,谓之动。‘常以有欲以观其徼’,动也‘常以无欲以观其徼中之妙’者,静也。”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