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文化

道家文化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道家文化 >

道士为什么都背一把剑,而不是拿一把刀?(女道士为什么都很漂亮)

青海湖畔 - 个人旅行故事分享 2024-11-06 11:37 13


我们经常看古代戏剧、小说,影视作品中,道士都喜欢背一把剑,而很少有拿一把刀的形象,本来刀剑都是武器或者说是凶器,道士一个出家人,干嘛要拿这些兵器呢?而且为什么拿剑,而不是刀呢?

道士为什么都背一把剑,而不是拿一把刀?

同是出家人的和尚,就很少背剑。虽然少林七十二绝技里有一部《达摩剑谱》,但也没听说什么人练。和尚使的,要么是禅杖,要么是戒刀,要么就是棍子。

然而和尚们的禅杖也好、戒刀也好,都是随身的物品,禅杖是用来敲醒打盹的和尚的,戒刀是用来裁衣服、剃发、修指甲的,虽然可以当兵器用,但都算不上兵器。道士又不剃头,拿把宝剑修指甲?

当然,肯定有人说,降妖除魔之类的理由,但我们翻开历史,或许会找到答案:

翻翻史书、小说,发现天天剑和印不离身的,只有两种人,一种就是道士,另一种就是将领。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在新野,第一次调兵遣将,必须请来刘备的剑印,才能发号施令。而剑对于道士来讲,也几乎就是标配,比如道教的传承,重要的一件信物就是法剑。张天师张道陵去世前说:“吾升天之后,留太上所赐宝剑、都功印箓,以付子孙。”此后印和剑就成了天师府的信物。茅山宗师相传,也是有印有剑。

这其实就透露了一点消息:道教,甚至道家,具有很浓厚的军事背景。

只要稍熟悉一点道教史的朋友就知道,天师道始创于东汉末年的张陵,张陵设立二十四治,这本身就是一种宗教组织。传到孙子张鲁手里,割据一方,形成政教合一的势力。初学道者名“鬼卒”,带着一种浓浓的军事味道。张鲁独占汉中二十年,如果不是军民合一,如何能撑下来?

另外一个派系,张角太平道,更是不得了,本来就是造反的。道众差点把汉朝灭了。

所以,道教创教之初,就是建立在军事基础之上的。成员往往既是修道者,又是战斗人员。携带兵器当然是很正常的事情。我们只要看看近代的太平天国,就可以推想魏晋时期道徒的面目。

道士为什么都背一把剑,而不是拿一把刀?

一部道教的创教史,远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养性修真,那样虚无恬淡,而是在啸聚、在密谋、在复仇、在搏命。

道教,其实产生于底层老百姓的反抗,是对当前政府的不信任。

所以一方面修心养性,一方面聚众造反——这两者本来就是一体之两面。葛洪说汉末的道教“刺客死士,为其致用,威倾邦君,势凌有司,亡命捕逃,因为窟薮”,刘勰说道士“斩缚魑魅,以快愚情,凭威恃武,俗之旧风,故吏兵钩骑,以动浅心”,这都是眼很毒的。

所以到今天为止,我们看道教的神里,有许许多多都是武将打扮的,不是什么元帅,就是什么将军,手下多少万天兵天将。这个只要翻翻《道法会元》就知道,不用多列举。道教有灵符,军队有兵符;道教有法印,军队有将印;道教有令牌,军队有令箭;道教有召将谢将,军队有调兵遣将;道教有除妖斩魔,军队有攻杀战斗……一句话,道教随处都带着军事制度的痕迹。

道士为什么都背一把剑,而不是拿一把刀?

就是号称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其实也和兵家的思路是相通的。陈撄宁先生说:“自古道家,无不识兵者……兵学遂为道家之特长。”一部《道德经》,未始不能看作一部军事著作。至于李筌注《孙子》,作《太白阴经》,更是道、兵二家的大通人。

这大概聊了第一个问题,道士为啥喜欢拿兵器,这和道教的军事背景有关系。当然,这不是全部原因,但起码是一个重要原因。

接下来是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是剑而不是刀?

我们总有个感觉,在武侠剧里,拿剑和拿刀,虽然都是打架,但拿剑打架的,身份就高贵些;拿刀的,往往就是小喽啰。除非是到了清代,这个感觉是正确的。剑和刀本身也存在着价值的区别。

侯宝林先生有一个著名的相声《文昭关》。讲的是伍子胥逃难过昭关的故事。说某戏班演这出戏的时候,给伍子胥在后台上装打扮的人,原本是管锅炉的外行,本来伍子胥是要佩宝剑出场的,那人错给他挂了一口腰刀,演员也没察觉。可是伍子胥一出场,原本这里有四句唱,必须提到宝剑:“过了一天又一天,心中好似滚油煎。腰中枉挂三尺剑,不能报却父母冤。”结果观众见伍子胥带了刀出场,一齐喊倒好。伍子胥一急,临时现编了四句:“过了一朝又一朝,心中好似滚油浇。路上的盘费我都花掉,卖了宝剑换了一口刀。”

道士为什么都背一把剑,而不是拿一把刀?

相声也是有逻辑的,这里的逻辑就是剑贵刀贱,那么是不是合理呢?我们在《汉书》中看到另外一个故事:汉代名臣龚遂,做渤海太守。“命百姓卖剑买牛,卖刀买犊”,可见在汉代民间,剑就是比刀贵的。一口剑能换一头牛,一口刀只能换一头小牛犊,相差是这样大。

居延汉简里也有类似的例子,一口普通的剑,价值650钱到700钱之间。一口一尺二寸长的短刀只值30钱。就算普通的剑是三尺长的,把这短刀的成本扩大三倍,也不过90钱。比剑便宜多了。

其实长度相同的刀和剑,所用的料是差不多的,兴许刀用的铁还要多些。但是,造剑与造刀不同。造剑需要两面开刃,手工当然比只开一面刃的刀繁难。且两面开刃比单开一面的相比,至少凭空多了一道工序,那就是得找对称,另外中脊还得找直。这些问题在一面刃的刀身上都不存在。

因为剑难造,刀容易造,这就更扩大了两者的差异。刀往往可以批量生产,而剑总是定制。但凡限量版的,就肯定来得高贵。孙权一次造了十口剑,万口刀。可见剑是孙权自用或者颁发给将领们的,而刀是发给普通小兵的。古代的帝王将相,不惜把最好的称谓,最华美的装饰加给剑。但对刀则冷落得多。

刀兴起后,剑逐渐退出实战,但还用于指挥战斗、权力象征等场合。所以,将领佩剑以指挥,小兵佩刀去打仗。道士替天行法,自然要佩带这种代表权力的剑了。比如:

洞神部道士佩阴阳斩魔剑。

高玄部道士佩金刚洞神剑。

中盟洞玄部道士佩阳光洞神剑。

三洞部道士佩销魔剑。

大洞部道士佩景精剑。

……

道士为什么都背一把剑,而不是拿一把刀?

那位说这些大宝剑各种各样好听的名字,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其实也没啥,恐怕就是在剑上刻几个字。比如《古今刀剑录》里记载:

孙亮,以建兴二年,铸一剑,文曰流光,小篆书。

这口剑就可以叫做“流光剑”了,另外,剑的尺寸还有限制,比如:

正一法师佩斩邪之剑,长二尺四寸。

紫虚法师佩紫虚阳光之剑,长二尺八寸。

洞神法师佩太一三元之剑,长三尺。

……

中国人特别喜欢在数字上找辙,比如说古琴长三尺六寸五分,按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平常使的筷子,有人说“长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所以真武大帝的宝剑叫“北方黑驰衮角断魔雄剑”(驰应作駞,一时没时间去查原书了),长七尺二寸,按七十二候;重二十四斤,按二十四气;宽四寸八分,按四时八节。

道士为什么都背一把剑,而不是拿一把刀?

到了唐宋以后,道教逐渐抹去了军事的色彩,剑越来越带有象征性的意义,比如慧剑,实际上指斩断杂念的内心修行;吕洞宾的剑,实际上也是指断烦恼、贪嗔和**。但是至少我们应该知道,从道教的发展史看来,道士背上这把剑,某种程度上,一直暗喻着底层民众反抗的武器!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