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文化

道家文化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道家文化 >

如何理解《道德经》第七十七章的要义?(如何理解《道德经》)

青海湖畔 - 个人旅行故事分享 2024-11-06 11:38 9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的内容是:“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其不欲见贤。”

这一。”居不而成功“章的文本有两处订正:据帛书本,一是将“则不然”三字去之;二是将通行本最后的“功成而不处”改为“功成而不居”。

本章是阐述“道”,将“天道”和“人道”进行对比。文章一开始,老子做了一个比喻:“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的“道”,不就像人拉弓射箭吗?要射中一个目标就要把弓拉开。但是人拉弓的时候,一定要掌握好度。瞄准、用力都需恰到好处,所以要进行调整。怎么调整呢?如果瞄得太高了,就要压低一点;瞄得太低了,就要抬高一点。如果用的力太大了,就要减小一点;如果用的力太小了,就要增加一点。总之,必须要做得恰好,合乎自然,这是“天道”最本质的东西。所以老子将这个道理归结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特别强调,“天道”是要把有余的、过分的东西减少,把不足的东西补上,达到自然地均平、和谐。但是我们人做事情是怎样的呢?“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完全和“天道”相反,本来不够了,还要减少;本来多了,还要给。老子所讲的“人之道”,指的是那些统治者做事情的方法和原则,完全违背了天道。老百姓本来就很穷了,没吃没喝,他还要去减少,还要让他们交税;自己已经很多了,还觉得不够,还要去增加,这显然违背了天道,是老子坚决反对的。然后老子就问:“孰能有余以奉天下?”谁能做到把自己多余的东西拿出来奉献给天下呢?“唯有道者。”只有那些有道的人、懂得“道”的人才会按照天道的原则去做。所以最后强调:“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其不欲见贤。”圣人就是懂得“道”、按照“道”做事的统治者,所以他会按照“道”去为,为了以后不让民众依赖他,功成了也不以有功自居,还不愿意去故意表现自己的能干。这些都是值得统治者借鉴并记取的真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