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文化

道家文化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道家文化 >

「娲皇故里」村上有个三层堡

青海湖畔 - 个人旅行故事分享 2024-11-06 11:38 7


【娲皇故里】欢迎您

原创授权

「娲皇故里」村上有个三层堡


弘扬中华八千年文化

传承华夏文明!



「娲皇故里」村上有个三层堡


离开家乡快四十年了,每次从南坡官路上山进村,先入眼帘的便是屹立在村头上的三层堡和路边的土墩,好似伸开它坚实厚重的双臂拥抱着远行归来的游子;离开家门时,三层堡又似乎在亲吻着你的额头並频频招手,期待游子早日回家。

家乡的三层堡啊,父親一样坚强挺拔,母親一样慈怀安祥。

几位与我一样少小离家的同乡,不约而同的都有一个愿望:写写家乡,记述一下三层堡,给后辈留下一个念想,可是有据可循的史料太少太少,只有依靠村子里老人的口述和推理来搜集整理关于三层堡的记忆了。

「娲皇故里」村上有个三层堡

三层堡子处在我们村的山顶上,占地三十余亩,园状分布,共三层,顶层面积约五亩,二层一圈面积约十多亩,底层面积约二十亩左右,每层高度三到五米。站在顶层环顾四下,山下的一切尽收眼底,极目远望,可见三四十公里以外的三茅顾堆(地名,实为相连的三个大山头);近看是村村相连的农舍和山脚下流淌的清水河。登临此处一眼望两省(甘肃、宁夏)、三地(平凉、天水、固原)、四县(秦安、庄浪、张家川、静宁),所言果然。

三层堡一围均为六七十度的缓坡,仅有一条沿山脊的小路做为主通道。我共上去过三次,最早的时候是七十年代,周边几个村联村大会战,红旗插上三层堡,我跟随父母修整梯田,山顶还竖立着高高的木支架,说是飞机航塔。最后一次是某年春节探親回家,儿时的伙伴小聚过后相约登山,这已是十五年前的事了。

堡子因何存在?众说纷纭。有说是战时的烽火台,有说是村民防土匪臧身处,也有说是敬山神爷的祭坛……前段时间,远在酒泉的王鼎玉老先生托他的女儿给出了答案,使我茅塞顿开:三层堡在兴隆山上,始建于清朝中期,山脚下就是王家寨子,当时寨子中王姓人数居多,族人王氏带村里男女老少花了很长时间筑起了集敬神、学堂、仓房、民宿为一体的三层堡子,堡子城墙厚实,城壕极深。顶层为敬神祭祀和学堂所用,二层为村里有威望之人的住所及议事堂室,底层为村子每一户人家的小居住房兼仓房。层与层上下有通道,层面每隔一段建一所房子。从布局上可以清楚地推理出三层堡子的功能。

「娲皇故里」村上有个三层堡

据王鼎玉老先生回忆,老辈们的传言,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爆发了前后持续十二年,遍及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数省,回族历史上空前大规模的起义,史称“回民大起义”。西北回民大起义中,回民军队持“灭汉兴回”之观,所到之处,烧杀抢掠,以杀光汉人为目标,攻克之地,戮杀民众,死者不计其数,血流成河,一时人心惶惶,闻之丧胆。据秦安史话记载,在陕西回民起义的影响下,各地回民纷起响应,反清斗争高涨,陇南、秦安、清水一带回民于同治元年冬在阿訇穆生华领导下起义,以莲花城为据点,组成“南八营”,就任“抗清扶明平南王”,封柳师爷为谋士,纳尚邦为抗清回民“南八营”元帅,首当要攻破清水河一带城堡。距离穆生华王城最近的冯沟堡的民众同回军和谈后互为友好,十月初三回军向西攻打莲花城,破城后,转向东进,攻打郭河堡,既克。转扑至三层堡,王家寨子及周围村寨人畜尽数入堡,坚壁清野,老妇幼躲藏堡中,青壮年坚守寨墙,弩石火炮俱备,静待回军来犯。未几,白狼兵临,攻打三层堡,一时弓弩齐飞,炮火连天,奈何此堡孤悬天外,居高临下,城壕亦有三、四丈之阔,易守难攻,堡内惟闭门坚守,连攻三天三夜不能下,回民军乃退去。王家寨子及周围民众免受生灵涂炭,三层堡声名远扬,在清水河域有着极高的声望。

三层堡也是清水河流域的最高峰之一,是当地村民一年四季中的风向标,特别春夏两季乌云盖顶或大雾缠山时,预示暴雨的到来,当地人们按此作为从事农时活动的方向。在大集体时期,每当进入春末夏初,三层堡上安置着几门铸铁炮,由当时大队的民兵专门值守,若是空中有冰雹云层,就点炮打散乌云,确保庄稼不受损失。如今的三层堡上看不到一点往事的痕迹,三层平台上栽植了苹果树,春天花开艳丽,秋季果美色香。

「娲皇故里」村上有个三层堡

「娲皇故里」村上有个三层堡

将学堂设在三层堡内,是族人们最大的英明之举,在那个战乱的年代,保护儿童也是其中之一,同时学堂不受外界的干扰学生能照常上课。该学堂是私立学校,在民国时期,王家寨属于中山镇董湾乡第七保,学校更名为保国民小学,首任校长是本村的私塾王仰德老先生,三年期满后第二任校长是成永录。解放后,学校改为兴隆村初级小学,王仰德老先生的儿子王鼎玉曾在小学任教。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又更名胜利小学,老师王之俊、王太生、王国太、钱富广、焦同堂均是本村人,他们都是我的启蒙老师,教我们识字,唱歌,学拼音,做哑铃操。庙堂和学校上世纪五十代从三层堡搬迁到村子里了。在我的记忆中,小学就设在庙堂内,戏台曾经是我们的教室,这所学校曾经有焦沟、罗湾、胜利三个村的孩子在一起读书,学生从一年级到五年级,都是分班教学,我们上小学的那个年代,没有复式班,学生最多时达到一百多名。现在学校又迁建了焕然一新,老师们也不认识了,如今教我们的老师都已退休,每次回去看望他们,总要聊聊儿时的调皮事。

从胜利小学走出来的学生一茬又一茬,有的师范学校毕业后来到这所学校任教,焦长来就是其中之一,有的外出打工成了小老板,有的全家迁到兰州新疆等地,有的远嫁他乡。二零一八年春节,由村上小有名气的老板自筹资金策划举办了一台很有份量的村晩节目,市里的名家都来了,村里老人孩子上台舞起来,后生可畏可敬,他们都是三层堡下长大的人。

「娲皇故里」村上有个三层堡

作者简介:刘保怀,笔名大地湾。


「娲皇故里」村上有个三层堡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