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文化

道家文化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道家文化 >

换个视点品老子之鱼不行脱于渊——《道德经》感悟

青海湖畔 - 个人旅行故事分享 2024-11-06 10:56 8


换个视点品老子之鱼不行脱于渊——《道德经》感悟

材料图

道德经第三十四至三十六章都是论"道"的华章。按孙鸿教授的说法,在《道德经》中,中心是"道",而道,有形而上的道,即笼统的、概念的道,它包含全部事物的本源和规则。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形无相,自有永有,不行言说。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在《小王子》中有一句话"实质的东西,眼睛是看不见的",是对道的另一种诠释。除了形而上的道,更有形而下的道,即详细的,能够感知的人间规则,能够是在详细事物中表现的规则,能够在待人接物方面的方式方法。无论是形而上的道,仍是形而下的道,都是"淡乎其无味,视之缺乏见,听之缺乏闻,用之缺乏既"。

第三十六章,老子提出了道的辩证关系,"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提出了道的"软弱胜刚烈"的人间规则。得出了"鱼不行脱于渊"的定论。

结合教育教育现状,实际上现在许多做法,都是在"竭泽而渔"。据一项查询显现,学生85%以上,喜爱到校园,但不喜爱进教室,50%左右喜爱读书但不喜爱学习。我国孩子的好奇心和问题认识跟着年纪的增长在快速衰减。我的女儿未上学之前,曾问过我"为什么树都是圆的?""电视上说水是通明的,那为什么倒在脸盒里的水咱们能看见?"等等我现在也无法答复的问题。但中学今后,问题则是"今日吃什么?""校园什么时候能放假?"等等我能够随口就答复的问题。

在听课过程中,不难发现,小学生对讲堂发问是"小手如林",甚至会站在凳子上喊"我来!我来!"。初中则是教师点出名答复,到了高中,点了名也或许不答复。教师也爽性不找学生答复了,常常自问自答。答问姑且如此,学生提出问题则更不用说了。据报道,一个外国考察团到我国一个兴旺城市的校园(估量肯定是当地甚至全国有名的校园)听课,下课时,我国伴随人员问老外的感触,老外想了想说"你们的学生对每个问题都会答复了,那还要上课干什么?"。由于在他们看来,惯例的课应是学生带着问题进讲堂,带着问题走出讲堂的。

或许咱们和他们的做法都是对的,都是"鱼不行脱于渊"的表现,只不过他们想养的鱼是鲨鱼或许说是天然鱼,咱们想养的是观赏鱼。所以,咱们供给的是怎样进步成果的"渊",由于成果高了,就像鱼长的美丽相同,养鱼的人和买鱼的人见了都会快乐,不会去管鱼儿们是否安闲快乐和健康成长。而他们则供给了怎样生计开展的"渊"。只需鱼儿们快乐了,让他们自己去适应和寻觅生计开展的空间。

孙鸿教授说,一部老子,"横看成岭侧成峰",道家从中悟出摄生修行之道,皇家从中悟出治国之道,兵家从中悟出带兵之道,学识家从中悟出治学之道。我则从中得到一些对教育教育的启示。

明日即将学习道德经第三十七章,这是道德经上篇的最终一章,希望有更深的了解,更希望能对道德经的"道"部分有更深的感悟。

(孤鸿影 供稿)

标签: 道德经 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