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文化

道家文化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道家文化 >

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青海湖畔 - 个人旅行故事分享 2024-11-06 11:02 2


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把“茶”字拆解,上部是“草”,下部为“木”,而“人”则介乎草木之间——喝茶便是我们回归自然的一种方式吧。在茶香的氤氲中与岁月抵死消磨,有幸品味过绿茶的鲜,黄茶的香,红茶的醇,白茶的甘,黑茶的稠和青茶的韵……少了茶,就不是完整的生活。

茶是良药,是灵感的源泉。路道的贤圣近接到。少年饮茶,因茶解百毒;中年嗜茶,知茶解烦忧;暮年品茶,人在草木间。少时读父亲书架上泛黄的《茶经》,只知“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饮荼解之。”现在知道,茶不仅解毒,还可养心、养神、养灵。每逢心浮气躁,文思干涸,搜索枯肠,品一盏茶,自口而入,似乎果真化为湍湍的思绪,流诸笔尖,灵感如电。或许自古禅茶一味,借饮茶入静,以一片茶叶登堂入室,从茶叶的缝隙中找到接近圣贤的道路。

清茶之前众生平等。无论是一国之君还是贩夫走卒,静下心泡一壶茶,便可以安心体会弹指刹那和亿万斯年,山南水北五湖四海此时此刻同体大悲再无分别。品茶使我们灵魂乘虚驭风,视及八荒。

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饮茶是妙趣横生之事。曹雪芹借妙玉之口道:“一杯为品,二杯解渴,三杯牛饮”,也有古人“笑煞饮人如饮鸟。”于我而言,饮多饮少皆无不可,却必须在饮茶之前,清避杂陈,焚香拂几,升火烹泉……待一盏好茶上前,眼观茶色,耳闻泉壶之声,鼻嗅茶香,舌啜茶韵,身融茶汤,意会悠长。或是肉桂的香气,盖碗掀开,香味扑人而来;或是水仙的醇厚,方入口中,不及细品却早已滑入咽喉,唯有留香的齿颊,生津的口舌;或是铁观音的鲜嫩,清翠欲滴,保留了春天的韵味,三杯之后便不能再饮,“两腋习习清风生”;或是陈年老茶的火候,宛若穿越回茶树当年的日月星辰和风雨露水之中,可以回味当年的时空……茶是岁月浓缩的醍醐吧。

饮茶有趣,趣在随性。有的茶艺纷繁到二十四道工序,翻云覆雨千变万化地演绎,一套下来,乱花迷眼,心不在焉,岂有余趣于茶。物无美恶,过则为灾。我则以为,不必孟臣壶、若琛瓯,亦不必兔毫盏、鸡缸杯,过于考究则失却其味,仰仗形式内涵便显得寡淡,无论茶道是如何让人苦中作乐与忙中偷闲,随性方有真味。

寒夜客来茶当酒,饮茶有时,亦需有地。名家说,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茶里乾坤大,壶中岁月长。在桨声灯影里,在罗织红纱中,在青山田埂,在飞马驿道,在夜烛僧庐,在春夕花架,在长亭晚风,在风雪陋室,在琼楼玉宇,在朱阁绮户……无论你是风尘和温存,豪情和怅惘,春风得意还是苦闷无趣,无论你置身何处,一盏茶便可以让你回归平静广阔的自然,体味人在草木间的况味。

人在草木间,我们从祖辈到儿孙,传承着古老的饮茶习惯,在品饮之间,多少人生在世的哲理从上一代人口中流出,提醒我们不论身在何方都要铭记滥觞,了悟当下,眺望洪荒。当刀光剑影黯淡,鼓角争鸣远去,百代更迭周邦立新,上一辈传承者们举着一盏老茶用苍老的口吻与我们道别,多少历史如茶由浓而淡,远古的祖先从森林草莽中走出,现在的我们从一盏茶水的杯影之中,或许可以找到自己。

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