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偈欣赏(5)
周会明
佛果克勤禅师开悟偈
金鸭香炉锦绣帷,笙歌丛里醉扶归。
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续传灯录卷》卷二十五)
克勤(1063-1135),今四川彭州人。因先后受北宋宋徽宗和南宋宋高宗赐“佛果”和“圆悟”两个法号,故史称佛果克勤禅师或圆悟克勤禅师。临济宗杨岐派之所以在南宋时期成为禅宗主流,元代成为禅宗正脉,他为此做出了杰出贡献。他是“茶禅一味”的倡导者,是日本茶道文化的奠基人。
克勤出身于业儒之家。受具足戒在成都研读了一段时间佛教经典后“徒步出蜀”(《嘉泰普灯录卷十一》),参谒禅林高僧。宋元祐二年(1080),“年方十七”(《雪堂行和尚拾遗录》)的克勤来到了太湖县白云山海会寺,参谒临济宗杨岐派三代传人五祖法演禅师。
克勤开悟机缘尤为奇特,是从一首艳诗悟道的。
法演与舒州当地官员往来较多。一天,有位原籍四川任职于舒州府的官员陈某,在解职前来白云山海会寺向法演辞行。交谈中,这位官员向法演问起佛法大意,法演没有正面回答他,但却意外地引述了一首艳诗:“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嘉泰普灯录卷十一》)
檀郎,晋代潘岳,小名檀奴、檀郎。因其仪容秀美,后用作美男子、情郎的代称。古时男女授受不亲,一个女子是不能主动对男性表示出愉悦之情。女人频呼自己的贴身丫环小玉本来没什么事,她只是希望她的情人檀郎能够识出是她的声音。檀郎听见她喊小玉的声音,就如同见到了她本人一样。
法演用这首艳诗表示自性本来清净,引导人们要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去体认。这位陈姓官员听后茫然不解,而站在一旁的侍者克勤忽有所省。克勤走出山门,看见寺附近农户喂养的鸡飞上栏杆,振翅而飞,立即顿悟出了法演这首艳诗之意。他即将此境写了一首偈诗呈给法演,法演接过一看,竟然也是一首艳诗。
金鸭香炉锦绣帷,笙歌丛里醉扶归。
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续传灯录卷》卷二十五)
禅僧的最终目标是悟道成佛,当禅僧终于顿悟自性时,其内心是极其神奇的,这种体验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故禅宗有“开口即错”之说,然而有所领悟却无法无法用语言表达也是不行的,所以得道高僧往往以象征的手法以诗偈悟心,因此,禅师们为我们留下大量优美的诗篇。
克勤这首优美的偈颂意境当属以情喻禅。
在那铺着锦绣帏幄的闺房里,金鸭香炉喷出的香气已渐渐消散。少年在锦绣帏幄里听完了笙歌,喝醉了酒,让人给搀扶着走了出来。这样令人心迷神醉的风流韵事,只有他的意中人知道罢了,别的人又怎么会知道其中的意境呢?
这首偈诗比喻悟道的境界,就好似是佳人从深闺中归来一样。克勤的确体会了悟道的境界,这个道是无法用语句向外人诉说,恰似“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如缠绵的恋情,只有个中人,方知个中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