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大海,幽谷雅韵 | 天后宫里藏着老青岛的城市记忆~

道家文化 admin 3个月前 (06-30) 23次浏览 0个评论

面朝大海,幽谷雅韵 | 天后宫里藏着老青岛的城市记忆~面朝大海,幽谷雅韵 | 天后宫里藏着老青岛的城市记忆~

天后宫

西临栈桥,斜对小青岛灯塔,背靠信号山,面朝大海,如今,青岛市民俗博物馆(青岛天后宫)这一极具传统风格的古建筑群,俨然成为青岛前海风景线上一道独特风景,历经500余年风雨淘洗,见证着这座城市的沧桑岁月,历史变迁。

天后宫历史

面朝大海,幽谷雅韵 | 天后宫里藏着老青岛的城市记忆~

资料图片:由青岛市民俗博物馆供图

关于天后宫,老青岛人有句俗话,叫“先有天后宫,后有青岛市。”天后宫,旧时称“天妃宫”,老百姓称之为“中国大庙”,始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是青岛市区现存最古老的明清砖木结构建筑群,也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00多年前初建成时,天后宫由三间圣母殿和龙王财神两配殿构成。后历经明、清、民国等七次维修扩建,规模不断扩大。

面朝大海,幽谷雅韵 | 天后宫里藏着老青岛的城市记忆~

资料图片:由青岛市民俗博物馆供图

1897年,德国占领青岛后欲拆天后宫,后慑于民众的愤怒未果。1936年,青岛商民集资,对天后宫再次扩建,临太平路扩建为重檐琉璃瓦大戏楼,解放后曾维修。文革期间,天后宫遭严重破坏,戏楼、大殿、配殿以及东西厢房尚存。1997年,青岛市民俗博物馆成立,1998年12月26日正式对外开放。

天后宫内景

面朝大海,幽谷雅韵 | 天后宫里藏着老青岛的城市记忆~

如今,当我们步入天后宫,可以看到琉璃瓦盖顶的戏楼颇有意蕴,清水墙、小灰瓦,加之苏式彩绘点染的建筑物金碧辉煌。可以说,无论从建筑艺术还是彩绘艺术价值,天后宫在整个青岛地区的古代建筑中都是首屈一指的。

面朝大海,幽谷雅韵 | 天后宫里藏着老青岛的城市记忆~

© | 小红书 福子姐姐

而在天后宫门内,立有两块石碑,记载了清同治四年(1865年)和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修天后宫的情景,正是基于这两次规模较大的修扩,天后宫成为具有较大规模的建筑群。同时,透过碑刻记载,青岛“市镇史”与“港口贸易”,成为了解青岛历史的重要资料。

天后宫妈祖像

面朝大海,幽谷雅韵 | 天后宫里藏着老青岛的城市记忆~

天后宫建筑布局采取中国古典的轴线式,在天后宫后院正殿即天后殿,供奉着妈祖娘娘像,坐像高2.8米,是目前世上最大的木雕神像之一,也是国内最大的整棵树香樟木雕。

天后宫前院

面朝大海,幽谷雅韵 | 天后宫里藏着老青岛的城市记忆~

位于前院正中的戏楼,是青岛历史上最早的演出场所。据考证,戏楼最早有记载是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据现存的同治年间石碑记载:“天后宫殿前旧有戏楼遗址,而栋宇全无,不堪适观……”1865年6月,天后宫进行了修缮并重建戏楼,胡存约的《海云堂随记》对戏楼有如下描述:坐南朝北,与正殿相靠连为一体,中间有过路台,屋顶为重檐歇山顶,履以琉璃瓦。重修之后的天后宫,“敞之以庭堂,峻之以阶级,节梲耀彩,金碧辉煌,可威震四海……”

天后宫内景

面朝大海,幽谷雅韵 | 天后宫里藏着老青岛的城市记忆~

© | 小红书 福子姐姐、青岛文旅

天后宫内,古木成荫绿草茂盛,是典型庙宇与园林风格的有机结合。后院大殿前的两株巨大的银杏树,一雌一雄,已有 550年的树龄,是国家一级保护树木,也是天后宫历史的见证者。

END

丨内容来源:青岛文旅

丨声明:部分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请及时联系小编,我们会第一时间做出处理。

?多多阅读文旅君文章

?多多点击文末“在看”

❤️给青岛文旅局官微加星标

❣️欢迎投稿,小编扶你上墙

邮箱:qdswlj@163.com

青岛市文旅局自媒体矩阵

快来关注呀!

面朝大海,幽谷雅韵 | 天后宫里藏着老青岛的城市记忆~面朝大海,幽谷雅韵 | 天后宫里藏着老青岛的城市记忆~

求分享

求在看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