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接着看,僧人说的最后一段话:
“……然后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甲戌侧批:伏长安大都】,诗礼簪缨之族【甲戌侧批:伏荣国府】,花柳繁华地【甲戌侧批:伏大观园】,温柔富贵乡【甲戌侧批:伏紫芸轩】……”
这段话每一句都跟着一则脂批,提了几个名子。我只是说一下每个地点的寓意,在其它各回中讲到了后再详细阐述。
昌明隆盛之邦,暗示明朝国邦。荣国府,指代大明朝廷及体制。大观园,指代明末、特别是南明的缩影。紫芸轩,书中没有这个地点,应当是贾宝玉的绛云轩,指代紫禁城。
这段话的后面还有一则甲戌侧批。
【甲戌眉批:昔子房后谒黄石公,惟见一石。子房当时恨不能随此石去。余亦恨不能随此石去也。聊供阅者一笑。】
“張良進履”的典故,大家应当都听说过。是说张良在一座桥上遇到一位老翁,这位老翁把鞋扔到桥下,让张良给他捡起来,并为他穿上。张良照做后,老翁对他又经过几番试探后,便给了张良一部《太公兵法》,说道:自己叫黄石公,让张良读透这本书,就可以成为帝王之师!十三年后,济北谷城山下那块黄石就是自己。
有读者依照这个典故来理解,说红楼梦是一部兵法,也有说作书人像黄石公一样教导过批书人。这种理解都错了,错在读书不仔细上。看仔细了喽,批语中说的是“昔子房后谒黄石公,惟见一石”。它是说十三年后,张良再次路过济北时,在谷城山下见到了这块黄石的故事。说的不是当初黄石公向张良传授兵法之事,跟太公兵法没有关系,所以也别把红楼梦当成兵法来看,更不要以为读了红楼梦可以成为帝王之师。
张良辅佐刘邦建立夺得天下,统一大业之后,再去拜谒黄石公的时候,只看到一块石头,于是给石头建祠并供奉起来。一直到张良死,他携带石头一起入葬。
批书人此处批提“余亦恨不能随此石去也”,我的理解是,作书人已经去逝,这是批书人对作书人的悼念之情。书中作书人是石头的化身,恨不能随此石去也,并非去“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而是作书人已经作古,批书人对作书人深切悼念,犹如张良对黄石一样,恨不能与其一起埋葬。
结合第4页那首绝句的脂批来看,批书人批道“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常哭芹,泪亦待尽。每思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批书人写作书人芹已经仙逝,自己非常的痛心,幻想去青埂峰去找石兄。与此处的“余亦恨不能随此石去也”的批语意思是一致的。而批书人引入张良与黄石公的典故,也是暗示批书人与作书人之间亦师亦友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