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青海湖畔 - 个人旅行故事分享 2024-11-06 11:05 1
昌平区域内西北高,东南低,总面积1343.5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800平方公里,山峰一般在海拔800米至1000米。昌平最高点海拔1439米在长峪城,昌平最低点海拔26米在鲁疃。
昌平图星卫星图
昌平区域内有名称的山峰:山三的响影256座,其中对昌平文明起源和城市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三山:
雪山。的点起曾称靴山,或传为积粟山,昌平文明的发源地。位于南口镇雪山村西北,属军都山山前洪积台地上的侵蚀孤丘。海拔仅118米,1961年在这里出土了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存,史学界命名其为“雪山文化”,昌平历史由此开端。在雪山文化发掘之前,昌平历史的最早记录,仅到战国中晚期,雪山文化将昌平历史向前推进了四千年。我们说昌平有着约6000年的文明史,就是以雪山文化为起点的。
(雪山村麦田 杨金枝摄)
军都山又名居庸山、北山,北京的主要山系。位于昌平州西北二十里,是昌平众山之母,昌平的主要山峰多源于此。如果说雪山文化开启了昌平文明,军都山则是昌平历史记录的起点。昌平见诸于史册的第一次建置,即秦国置军都县;第一场战役,即西汉初年周勃“屠军都”城;第一位隐士,即东汉卢植隐居上谷军都山,都与军都山有关。自春秋战国以来,军都山以其险要的战略地位,不断成为兵锋所向之地。
(军都山风光 陈磊摄)
天寿山初名黄土山,史称“军都诸山之冈阜”,为明代“禁山”。天寿山海拔513米,是昌平山系的后起之秀,拥有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的帝王陵群。它像一道屏风环绕在陵区西、北、东三面,其南是一片广袤的盆地,温榆河在盆地中缓缓东流,龙山、虎山对峙于陵区入口,形成天然门阙。明永乐七年(1409年),明成祖朱棣赐名为天寿山,这比明朝正式迁都北京还要早12年。从此,明代帝陵先后凭山而建,开始了对昌平城市走向、定位逾600年的影响。天寿赐名,是昌平历史的分界线。昌平从秦汉边城,一变而为明清畿辅,从边塞之地而真正成为股肱重地、“京师之枕”,从北方的军事重镇加速向政治、经济、文化城市融合发展转变,就始于这一时期。
(天寿山十三陵 梁栋摄)
在上述三山之外,还有很多山在昌平历史上占有重要席位,每一座都有动人的传奇。例如:
银山海拔730米,京北名山,位于今延寿镇,属军都山支脉著名山峰之一。明代孙承泽《天府广记》载,“银山冰雪层积故名”。隆庆《昌平州志》称“银山四时有异景”,其景之绝佳者,以银山铁壁为最。自唐以来,山中先后建有铁壁寺、大延寿寺、法华寺等名刹,领有七十二庵,素为中国北方佛教胜地,与江苏镇江金山并称“南金北银”。始建于金代的银山塔林至今闻名遐迩。
(宝塔银山 郝绪伟摄)
汤山以温泉而名,有大小汤山之分,海拔分别为135米和50米左右,属军都山山前平原上的侵蚀残丘。明清时期被辟为皇家禁苑,建有行宫。清帝康熙、乾隆尝临幸于此。民国以来,汤山因战而名。1928年7月,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国民党各派首脑在汤山召开军事善后会议,即所谓“裁兵大会”。1933年,方振武、吉鸿昌率抗日同盟军之一部,转战于大小汤山一带,掀起了令国人为之一振的抗日壮举。
(坐落于大汤山下的航空博物馆)
蟒山海拔643米,为十三陵盆地东侧著名山峰之一,属军都山南麓侵蚀低山。隆庆《昌平州志》称其“绵亘舒长,如蟒之伏居”。相传元末明初,北京三大筛海之一的伯哈智,传教至此,为民斩蟒除害。后人为纪念他,遂称此山为蟒山。明代蟒山被敕为禁山,禁人樵采。如今蟒山是北京最大的国家森林公园,拥有我国北方最大的石佛、国内最大的人工天池,四季游客如织。
(蟒山公园 王晨摄)
叠翠山海拔861米,又称罗汉山,位于南口镇境内,居庸关东南,属军都山脉。每逢盛夏,山景叠翠重峦,吞奇吐秀。金代明昌年间(1190年—1196年),以“居庸叠翠”列为燕京八景之一。山上建有翠山寨,山麓建有泰安寺。明嘉靖二十年(1514年),监察御史肖祥曜巡按居庸关,命守卫于关内泰安寺后修建叠翠书院,为昌平书院史增添了重要一笔。
(叠翠山之雪 吴宝林摄)
驻跸山初名观石山,位于今阳坊镇,主峰高684米,山势险要,石皆壁立。《帝京景物略》载,金章宗游幸至此,镌“驻跸”二字于石上,遂称驻跸山。相传,金章宗曾召集“酋长大人”,在此击毬取乐,山石皆“群起若观”,金章宗遂命人将酪浆赏与群石同饮,所以至今石顶还可见白色痕迹。驻跸山上石刻精美,如有刻于明代的“神岭千峰”、“神山拱佑”,以及刻于民国时期的“灵秀独钟”。驻跸山南曾建高台,金章宗自题“栖云啸台”四字。此台至明代中期已无痕迹。
神岭千峰
转自微信公众号【昌平史话】,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管理员微信号:bjcppingping
微信公众号:beijingshichangping
长按图片,可识别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