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中太监的“养老院”
在地安门内路东,有安乐堂胡同。据文字记载,安乐堂胡同地处地安门内,明朝属皇城禁区。设立安乐堂是为宫廷太监患病养体之所,如不幸病故,则送至净乐堂(今阜成门外)火化。所以有人说,安乐堂不安不乐,但也不是冷宫,算是“政府”给这些没有家室、没有私宅的病重太监们送终的地方。同时,这里还接受在内廷中死时没有品阶地位的(粗使宫女)、或者干了丑事被皇上赐死的罪人,也都送至这里来停尸,待换了朱棺后再送到停尸房去火化或找地方土葬。
虽然说安乐堂主要是为宫廷服务的,或者说是太监的送终之地,但也体现了当时“政府”对这些专供统治者及其家属驱使的奴才们,在他们丧失劳动能力之后,生老病死后无所依靠的治丧态度。所以,太监们都将安乐堂称之为“善堂”。是社会上救助病患、死亡善后的救济场所,也是对没有亲朋好友的孤苦太监们的发送之所。
据当时宫中规定,凡是宫中内宫、长随、内使、小伙等下等太监染有重病,即被发送到安乐堂待殒。也有侥幸活过来的,得向堂主谢“救命之恩”,可留在堂内帮助干些杂活儿,以示回报。倘若这些下等太监死在宫中,按照规矩是不准赐予坟墓的,必须上报,验明无误后,授予符牌,由紫禁城的顺贞门旁抬出,简单装裹好之后,再出玄武门(神武门),经北上门(今神武门与景山南门之间)、北中门(今景山公园北门)送至安乐堂。交验符牌后, 由土工移至北安门外,存放在墙下停尸房中,再由内官监发给棺木板、由惜薪司发给焚化柴炭,换上朱红棺木,由土工送至净乐堂焚化,以免此等“卑贱”之人的尸骸污染皇宫禁地。死者尚有父兄亲人的,也可随从棺木送至净乐堂外,但不得进入其内。
在阜成门外的慈慧寺(今阜外北街259号,北京纺织服装公司所在地),其后院就是被称为“宫人斜”的净乐堂,为明清两朝下等太监死后的焚化地。慈慧寺也因此成为老太监们的最后归宿。或许他们心里清楚,中国人对于死亡之后的安生之地,又是绝对的重视和讲究。入土为安,是每一个人的终极愿望。
自辛亥革命后溥仪逊位出宫后,宫内大小太监的历史使命也宣告结束。这些来京“务工人员”或投奔亲戚,或走街串巷,自谋生路;还有的聚集在小寺庙中赖以生存。当然,也有一些在宫中混得较好的,有眼力价的,精心算计如何敛财的太监们,他们会将手中的财宝置换成房产,安度晚年。像清宫太监刘素云,曾为慈禧太后的二总管,生前就出巨资在地安门外钟楼后的豆腐池胡同建宏恩观,作为将来退休养老之所。但这样有实力的太监毕竟是少数,至于说象李莲英那个“级别”的大太监们,就更是吃喝不愁了。
钟楼
据溥仪的妹妹韫龢回忆说,新中国成立后曾在街上偶遇宫中一太监。寒暄过后,这位太监请韫龢到其家中,拿出了一个百宝箱请韫龢挑几件珠宝,说是看她落魄的样子,不落忍。其太监真诚地表示,愿意接济格格,以解眼下生活之窘。韫龢当然不会要,但她同时也暗自惊讶,一个普通太监居然会有那么多珠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