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青海湖畔 - 个人旅行故事分享 2024-11-06 10:53 1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社会动荡、民族迁徙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青海高原上先后出现了几个由鲜卑族建立的地方割据政权,乙弗勿敌国就是其中之一。
这是一个只有37年历史的神秘古国,关于乙弗勿敌国,史书中的记载很少。后人经过考证得知,乙弗勿敌国的大体位置在今天的青海湖湖域、布哈河两岸。它为青海湖地区畜牧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乙弗人还是最早利用沙棘植物,并以沙棘为食的部族。
2007年6月,我省历史文化学者朱世奎先生和程起骏先生一行曾前往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考察。6月15日,在天峻县畜牧局原局长爱劳先生和天峻县快尔玛乡书记加厚太先生的带领下,他们来到了位于布哈河南岸,快尔玛乡东约四千米的一处古城遗址。根据古城所处的位置,两位学者推测,这座古城很有可能就是乙弗勿敌国古城(以下简称乙弗古城)。
《北史》记载。同相人浑谷吐与俗风的国:“吐谷浑北有乙弗勿敌国,国有屈海,周迥千余里,众有万落,风俗与吐谷浑同。”这里的屈海是指青海湖。可能是因为同是鲜卑人,又曾是吐谷浑的属国,所以乙弗勿敌国的风俗与吐谷浑人相同。
据朱。城古世奎先生回忆,古城约呈方形,早年夯筑的土城墙早已坍塌,只留下一些痕迹。在古城中,可以看到一些碎砖烂瓦。“当时我捡了数块粗绳纹板瓦,还有一块长方形的砖。古城只有一座东门,这是鲜卑人筑城的一种习俗,除了这座古城之外,像伏俟城、贺真城等古城,都是只有一座东门,这可能源于鲜卑人的太阳崇拜,寓意迎接旭日东升。”朱世奎先生说。后来,朱世奎先生将粗绳纹板瓦捐献给了德令哈市博物馆。方砖因为太大,留在了乙弗古城。
加厚太书记告诉朱世奎先生和程起骏先生,在2004年前后,有一位采矿的开发商曾在乙弗古城的西北角挖出了一些文物,有一件马鞍,一件用金豆装饰的辔头,还有一件马叉子,上面有1.5厘米见方的鎏金饰物。有一位参与挖掘的牧民,还挖出了一块绣有狮子、鹿的缎子。
程起骏先生说:“乙弗人生活的痕迹,还表现在天峻县的卢山岩画上。岩画刻在39块岩石上,共39组。画面的动物形象有270多个,有牦牛、鹿、羚羊、虎、鹰等。还有狩猎、角斗等画面。学术界认为其与我国北方鲜卑人的岩画相似,当为青海湖湖域乙弗鲜卑人之作,其创作时间约在公元400年以后。”
如今,虽然人们无法从文物了解乙弗勿敌国的历史,但是专家们依然从一些蛛丝马迹中,还原了乙弗勿敌国的历史。
西晋末年,居住在辽东的鲜卑人,纷纷西迁南下。乙弗部就是其中的一支部族,最初它依附于拓跋部生存,后来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政权发生内乱,不得已之下,乙弗部离开了北魏,最后迁徙到了青海,居住到了青海湖湖域。
乙弗部刚到青海湖的时候,这里还生活着卑禾羌。两个以畜牧为主的部族之间和睦相处,繁衍生息。不久,乙弗部就在布哈河中游建立了一个自己的国家,史称青海王国。
程起骏先生说:“关于乙弗勿敌国的历史只散见于南北朝的文献典籍中。历史专家聪喆是第一个对乙弗勿敌国作了较全面考证的学者,他认为乙弗勿敌国全盛时期的疆域,东以日月山为界,西达橡皮山,北及祁连山,南至黄河,隔河与吐谷浑相邻。地域包括今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海北藏族自治州以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乌兰县等地。”
乙弗勿敌国建立后,常常受到北凉、南凉、西秦、北魏、吐谷浑等国家的攻伐。在这种情况下,乙弗勿敌国采取随风倒的方针,向其他国家献贡称臣。
公元414年,南凉国主秃发傉檀为了完成自己一统鲜卑各部的宏愿,贸然出兵,攻打乙弗勿敌国。谁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秃发傉檀在抢掠了40余万头牛羊凯旋时,自己的国都却早已被西秦攻破,太子虎台被擒,秃发傉檀投降西秦,南凉至此亡国。
南凉灭亡后,乙弗勿敌国依附于西秦。后来,乙弗勿敌国又成为了吐谷浑的属国,被称为吐谷浑乙弗渠帅,意思是吐谷浑的一个军事大部落。从此,乙弗勿敌国逐渐融入到了吐谷浑国,乙弗勿敌国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历史正式结束。
乙弗勿敌国从建立到灭国虽然只有短短的37年,但对青海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程起骏先生说:“乙弗部迁徙到青海湖后,依然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它们以‘帐’为单位经营畜牧业。乙弗人善养马,是名噪一时的青海骢的主要培育者之一。”
乙弗人还是沙棘最早的开发利用者。当二十世纪人们发现沙棘果实含有人类健康不可缺少的营养素——氨基酸,因而大力宣传和开发利用的时候,其实早在1500多年前的乙弗人早已将沙棘作为重要的食物食用了。
《北史》记载:“乙弗人不识五谷,唯食鱼与苏子。苏子状若中国枸杞子,或赤或黑。”
乙弗勿敌国南部, 即今共和盆地和西部今海西乌兰县河谷地带,盛产苏子, 所谓苏子,即今栒子的讹音。栒子是一种产于山岩之间的植物, 紫花红果,和枸杞很像, 只是果实要圆一些。它与黄刺、白刺以及黑刺, 均为当地所产落叶灌木,果实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等,既可鲜食, 亦可晒干磨粉食用。其汁,就是现代沙棘饮料的原料。在古代,由于科学知识有限,所以《北史》泛称其为“苏子” 。所谓“或赤或黑”只是各种植物果实的区别。这类果实成了乙弗人的副食之一。
据考证,麦积山石窟第43窟中的塑像就是按照西魏文皇后乙弗氏的形象建造的。乙弗勿敌国虽然亡国了,但是乙弗人的历史并没有终结,乙弗部先后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如西魏乙弗皇后等。
程起骏先生说:“乙弗部首领成为吐谷浑渠帅后,虽然没有了国王的头衔,但仍然统治着原来的地域和百姓。”到了公元444年,北魏灭了北凉,占据了河西走廊,这给乙弗部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于是,乙弗首领匹知率部投降,并派儿子乙瑰到北魏献贡。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将乙瑰留为了人质。
据了解,乙弗部在鲜卑中称白部,他们肤色较白,容貌姣好。因此乙弗男人多长相英俊,女人姿容秀美。乙瑰身为部落首领的儿子,一表人才,据说他还非常善于骑射,行为更是谦恭有礼。这样的乙瑰被拓跋焘赏识,将上谷公主嫁给了乙瑰为妻,并封爵西平公。乙瑰之后,他的儿子和孙子都相继娶了公主为妻,并在朝中任要职。乙瑰的后代乙弗氏美艳绝世,在16岁那年,成为了西魏文帝元宝炬的妃子。公元535年,正式被册封为皇后,史称西魏文皇后。《北史》记载,乙弗氏生性节俭,为人仁慈,宽宏大量,无嫉妒心,很得元宝炬的倚重,也深受朝臣的爱戴。当时,柔然国强大,对西魏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为了国家安定,西魏文帝不得不改立柔然公主郁久闾为后,废了乙弗氏,但又“密今养发,有追还之意”。据说,郁久闾善妒,柔然以此为借口,打算攻打西魏。不得已之下,西魏文帝只好赐死乙弗氏,乙弗氏自尽后被葬在了甘肃麦积山石窟,后来她的儿子继位成为西魏皇帝,将她迁葬永陵。乙弗氏是政治的牺牲品,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悲情皇后。
来源/西海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