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青海湖畔 - 个人旅行故事分享 2024-11-06 11:16 2
《酉阳杂俎》的鬼怪故事,大多集中在该书《支诺皋部》,基本都被宋代《太平广记》摘录,现代作家翻译的也很多,魏风华《唐朝的黑夜》也摘录了很多。今天在原书中系统的重温一遍吧。
092。状慰相若,4东都龙门有一处,相传广成子所居也。天宝中,北宗雅禅师者,于此处建兰若。庭中多古桐,枝干拂地。一年中,桐始华,有异蜂,声如人吟咏。禅师谛视之,具体人也,但有翅长寸馀。禅师异之,乃以卷竹幕巾网获一焉,置于纱笼中。意嗜桐花,采华致其傍。经日集于一隅,微聆吁嗟声。忽有数人翔集笼者,若相慰状。
龙门”。耳大广未: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12公里处的伊河两岸。 广成子:古代传说中的道教神仙,“十二金仙”之一。居崆峒山的石室中,自称养生得以道法,年一千二百岁而未衰老。《神仙传》称其为轩辕时人。 天宝:(742——756年)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之一。 北宗:以神秀为代表的北部禅宗一派。南派以慧能为代表。 兰若:音兰惹。阿兰若。佛教名词,原意是森林,引申为寂静处、空闲处、远离处。这里指个人建的寺院。 具体人:具体而微,省作‘具体’。细微的小人。《孟子•公孙丑上》:“ 子夏、子游、子张 皆有圣人之一体;冉牛、閔子、颜渊 ,则具体而微。” 赵岐 注:“体者,四肢股肱也……具体者,四肢皆具。微,小也。” 朱熹 集注:“具体而微,谓有其全体,但未广大耳。”
又一日,其类数百,有乘车舆者,其大小相称,积于笼外,语声甚细,亦不惧人。禅师隐于柱听之,有曰:“孔升翁为君筮不祥,君颇记无?”有曰:“君已除死籍,又何惧焉。”有曰:“叱叱!予与青桐君弈,胜获琅玕纸十幅,君出可为礼星子词,当为料理。”语皆非世人事。终日而去。禅师举笼放之,因祝谢之。经次日,有人长三尺,黄罗衣,步虚止禅师屠苏前,状如天女:“我三清使者,上仙伯致意多谢。”指顾间失所在。自是遂绝。
孔升:仙人。《道藏•上清灵宝大法•卷之十•**十八天》:“元载孔升天帝,号开真定光,讳猷,主炼度死魂更生,居延命宫,治在南方巳之东,系角珍梵炁,炁名少阳紫色。”《道藏•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記•三十六靖庐》:“送仙庐,岳州墨山孔升观。” 青桐君:或作‘青童’。司马承贞《天地宫府图•十大洞天》:“第二委羽山洞。周回万里,号曰大有空明之天,在台州黄岩县,去县三十里,青童君治之。” 琅玕纸:琅玕,一种玉石,也指一种传说的珠树。这里喻珍贵的纸张。 星子:今江西星子县。以地名代指陶渊明。陶祖籍星子县后又隐居在此。这里神化他的原因可能是他著有《搜神后记》。道教将很多古名人包括孔子都神化过。再,星子县彭泽胡有宫亭庙也有一神,参见《搜神记•卷四》。 屠苏:平屋、茅庵。 三清:即玉清、上清、太清,乃道教诸天界中最高者,玉清之主为元始天尊,上清之主是灵宝天尊,太清之主乃太上老君。这三清尊神乃是道教中,世界创造之初的大神。
意译:东都龙门有一个地方,相传是广成子所居住的。天宝年间,北宗有个雅禅师,在这里建座寺院。庭中生长很多古桐树,枝干拂地。有一年春夏之交,桐树刚开始开花,有个奇异的蜂子飞来,发出的声就像人在吟咏。禅师仔细一看那蜂子,是个细微的小人,但是有翅膀长一寸多。禅师觉得奇怪,就用卷竹圈及幕巾做的网套网住一个,放置在纱笼中。猜测那蜂人的意思喜好桐花,就采了花放在蜂人旁边。经过一天花都被集中在一个角落,微微听到有叹息声。忽然有几个蜂人飞集笼前,像是相安慰的样子。
又过一天,有同类几百个,还有乘车来的——车子的大小与蜂人大小相称——积集在笼子外,说话声十分细小,也不怕人。禅师隐在柱子后听蜂人说话,有的说:“孔升翁为你占卜不吉祥,你还记得么?”有的说:“你已经除了死籍,又有什么可怕的。”有的说:“嘿嘿!我与青桐君下棋,赢了他十张琅玕纸,你出来可用来写礼赞星子的文字,我帮你的忙。”蜂人们所说的都不是人世间的事。蜂人到天黑都离去了。禅师打开笼子放了蜂人,并表示歉意。过了两天,有个人高三尺,穿黄罗衣,脚踏虚空走到禅师茅屋前,样子像天女,说:“我是三清使者,上仙伯向你致意,多谢了。”很快就不见了。从此就再也不来了。
0925倭国僧金刚三昧。蜀僧广升,峨眉人,与邑人约游峨眉,同雇一夫,负笈荷糗、药。山南顶径狭,俄转而待,负笈忽入石罅。僧广升先览,即牵之,力不胜。视石罅甚细,若随笈而开也。众因组衣断蔓,厉其腰肋出之,笈才出,罅亦随合。众诘之,曰:“我常薪于此,有道士住此隙内,每假我舂药。适亦招我,我不觉入。”时元和十三年。
倭国:指日本。 金刚三味:金刚,取其刚强之意。三昧,就是入定的意思。以上疑似衍文。 笈:藤、竹编的箱子 。 糗:音秋,上声。炒熟的米麦等谷物。 元和十三年:(806——820年)宪宗李纯的年号。(818年)。
意译:倭国僧金刚三昧。蜀地僧人广升,原本是峨眉人,与同城人相约结伴游峨眉山,共同雇了一个背夫,替他们背着装食物、药品的竹箱子。峨眉山的南山顶小路狭窄,转弯时稍微停了一下,背着的竹箱子忽然进入石头缝隙。僧广升先看见了,立即用手牵拉,但是力量小拉不住。看那石头缝隙很细,就像随着竹箱子变宽。众人就用衣服及藤蔓当绳索,捆住背夫的腰肋才把他拉出来,竹箱子才出来,缝隙也就随即合拢。众人问背夫,背夫说:“我常在这里砍柴,有个道士住在这石头缝隙里,常借助我给他舂药。刚才也是在招我去舂药,我不知不觉就进去了。”当时是元和十三年。
0926上都僧太琼者,能讲《仁王经》。开元初,讲于奉化县京遥村,遂止村寺。经两夏,于一日,持钵将上堂,阖门之次,有物坠檐前。时天才辨色,僧就视之,乃一初生儿,其襁裼甚新。僧惊异,遂袖之,将乞村人。行五六里,觉袖中轻,探之,乃一弊帚也。
《仁王经》:又名《仁王般若经》。鸠摩罗什译,题曰《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开元:(713——741年)玄宗李隆基的年号之一。 奉化:今浙江省宁波奉化。上面说是‘上都僧’,故‘化’或为‘先’之误。奉先,今陕西蒲城。在唐开元四年(716年)改同州蒲城为奉先县。参见《新唐书•地理志》。 襁裼:音抢替。即襁褓。
意译:上都僧人太琼,能讲《仁王经》。开元初年,在奉化县京遥村讲经,就住在村子的寺里。经过两个夏天,有一天,拿着钵盂想要上堂,关门的时候,看见有个东西坠落在屋檐前。当时天色昏黑刚刚能看见东西,僧人前去一看,竟是一个初生婴儿,婴儿的襁褓十分新。僧人觉得惊异,就把婴儿装在袖子里,将乞求村里的收养人。行走五六里,觉得袖子里变轻,用手摸摸婴儿,原来是一把破笤帚。
0927陕州西北白径岭上逻村村人田氏,常穿井得一根,大如臂,节中粗,皮若茯苓,气似朮。其家奉释,有像设数十,遂置于像前。田氏女名登娘,年十六七,有容质,父常令供香火焉。经岁馀,女常见一少年出入佛堂中,白衣蹑履,女遂私之,精神举止有异于常矣。其物根每,岁至春擢芽,其女有娠,乃以其事白于母。母疑其怪,常有衲僧过门,其家因留之供养。僧将入佛宇,辄为物拒之。一日,女随母他出,僧入佛堂,门才启,有鸽一只,拂僧飞去。其夕,女不复见其怪。视其根,顿成朽蠹。女娠才七月,产物三节,其形如像前根也。田氏并火焚之,其怪亦绝。成式尝见道者论枸杞、茯苓、人参、朮形有异,服之获上寿。或不荤血、不**遇之,必能降真为地仙矣。田氏无分,见怪而去,宜乎?
陕州:今三门峡市陕县。 茯苓:为寄生在松树根上的菌类植物,形状像甘薯,外皮黑褐色,里面白色或粉红色。可入药。 朮:白朮。多年生草本,喜凉爽气候,以根茎入药,具有多项药用功能。 蹑履:本来指整理鞋子。这里指拖(靸)着鞋。 根每:每,本意草旺盛生长。《说文》:“每,草盛上出也。”这里指根系发达。 过门:登门、上门。唐高适《赠杜二拾遗》诗:“佛香时入院,僧饭屡过门。” 降真:真,真人。真人一词最早出于《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第一篇》:“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形容医术高明,养生有方的人。道家称存养本性或修真得道的人。亦泛称“成仙”之人为真人。降真,这里指仙人下来接引。
意译:陕州西北白径岭上逻村里有个姓田的人家,曾经打井挖出一根茎,粗如手臂,节中间稍粗,皮像茯苓,气味似白朮。田家信奉佛教,有佛像摆设几十尊,就把根茎放置于佛像前。田家有个女孩儿名登娘,年纪十六七岁,长得漂亮,她父亲经常让她给佛像供香火。经过一年多,女孩儿经常看见一个少年出入佛堂中,穿白衣靸着鞋,女孩儿就偷偷与少年相好,从此精神举止有就和以前不同了。那根茎根系发达,当年到了春天发芽,女孩儿有了孕,就把这事告诉了母亲,母亲怀疑少年是怪物。曾经有个僧人前来化缘,田家就留下僧人供养他。僧人将入佛堂,就会被怪物拒绝。有一天,女孩儿随母亲外出,僧人进入佛堂,门才打开,有鸽子一只,擦着僧人飞了出去。当天晚上,女孩儿就没再见到那怪物。再看根茎,顿时变成了腐朽虫蠹的样子。女孩儿怀孕才七个月,生产东西三节,形状就像前面的根茎。田家人都用火烧了,那怪物也绝迹了。
我段成式曾经看见道士说论枸杞、茯苓、人参、白朮等形状特殊,服用后获得上寿。如果不食荤、不近**遇到这些奇异的东西,必然能得到仙人接引成为地仙。姓田的没有成仙的缘分,见到东西奇怪就丢弃了,这么做合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