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观题咏
唐·温庭筠
紫气氤氲捧半山,
蓬莱仙掌共巉岩。
庙前晓色连寒水,
天外斜阳带远帆。
百二关山扶玉座,
五千文字閟瑶缄。
自怜金骨无人识,
知有飞龟在石函。
楼观台,中国道教最早的重要圣地,道教楼观的发源地,因其说经台犹如竹海松林中浮起的方舟,常称楼观台。位于秦岭北麓中部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境内,东距西安70公里,西距周至县城15公里,是著名的圣迹游览地,号为道家七十二福地之首。
楼观台创始于西周,鼎盛于唐,衰落于宋金,毁于宋末,振兴于今。传春秋函谷关令尹喜在此结草为楼,以观天象,因名草楼观。老子在此著《道德经》五千言,并在楼南高岗筑台授经,又名说经台。晋惠帝曾广植林木,并迁民三百余户来此守护。唐朝臻盛,武德七年(624),唐太祖改楼观台为宗圣宫,大加营造,唐玄宗时再次扩建,使其成为当时规模最大的皇家道观和道教圣地。宋朝以后屡次重修。清末时,宗圣宫已废毁,唯说经台(老子祠)保存完整,系明、清、近代所建,占地9000多平方米。
过老子庙
唐·李隆基
仙居怀圣德,灵庙肃神心。
草合人踪断,尘浓鸟迹深。
流砂丹灶没,官路紫烟沉。
独伤千古后,空余松柏林。
楼观台名胜风景规划区323平方公里,有楼观景区、金牛坪景区、木子坪景区和就峪景区。楼观为核心景区,主体景观说经台,传说老子在此讲授过道德五千言。有宫观30余座,其中中国书法名碑1通,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古树7种20余株,翠竹环拥,林木葱郁。
1978年以来,楼观台开展旅游事务接待,年均国内外游客50余万人次,共接待外国游客2万人次。成为西安的旅游热点之一。
楼观台号称"天下第一福地",是我国著名的道教胜迹,位于西安市周至县东南15公里的终南山北麓,风景幽美,依山带水,茂林修竹,绿荫蔽天,古籍赞美它:"关中河山百二,以终南为最胜;终南千峰耸翠,以楼观为最名。" 楼观台既有周秦遗迹、汉唐古迹,又有山青水绿的自然风光:古迹主要有老子说经台、尹喜观星楼、秦始皇清庙、汉武帝望仙宫、大秦寺塔以及炼丹炉、吕祖洞、上善池等60余处;自然风光以森林见长,这里山岭倚山背水,茂林修竹,融自然人文于一体,是人们避暑度假的理想之地。其中老子墓、大秦寺塔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楼观台得名于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王朝。相传西周大夫函谷关令尹喜在此结草为楼,夜观天象,称故宅为草楼观。一日见紫气东来,预感将有真人从此经过。尹喜便守侯函谷关。后来果然老子西游入秦,尹喜便迎请老子于草楼观,老子在楼观著《道德经》五千言,并在草楼观楼南高岗筑台授经,故又称说经台。这便留下了楼观台这一名称。 楼观台的名胜古迹,现存上善池、百竹林、说经台、炼丹炉、吕祖洞、仰天池、栖真亭、化女泉、古塔、老子墓及宗圣宫、会灵观、玉真观、玉华观等遗址。
古人云:“关中河山百二,以终南为最胜;终南千峰耸翠,以楼观为最佳”,真实地反映了楼观台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众多的人文景观价值。素有“ 天下第一福地”“洞天之冠”“道源仙都”的美誉。陕西楼观台国家森林公园,位于秦岭西部北麓陕西省周至县境内。东距古城西安70公里,与陇海铁路、西宝高速公路、108国道相接。森林繁茂,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文物古迹众多,生物资源丰富,地热温泉富集,民俗风情浓郁,构成了闻名遐迩“古、秀、幽、奇 ”的风景特色。
楼观台国家森林公园始建于1982年,是林业部最早批建的全国十二个森林公园之一,也是西北地区首家森林公园。楼观台老子像1992年被林业部定为国家级,1997年被评为“西安市十大景观之一”。公园总面积2.75万公顷。规划为东楼观、西楼观、田峪观、首阳山四个游园,12个景区,200 余处景点,是人文、自然、森林景观融合俱佳的旅游胜地。有40里峡一线天、野牛河高山瀑布、旺子沟古溶洞、首阳山五彩壁石及仰天池、洞宾泉、龙王潭等自然景观;有光头山草甸、高山云冷杉、杜鹃天然林, 数千亩人工竹林等森林景观;垂直带谱明显,季相变化万千;有说经台、炼丹峰、大陵山、吾老洞、红孩洞、龙王庙、铁庙等诸多人文景点。
公园目前开放的东楼观游园有景点50余处:主要有世界高纬度、我国北方规模最大、品种最多的竹类品种园;有繁育号称国宝的大熊猫、金丝猴、金毛扭角羚等珍稀野生动物的珍兽馆;有我国最古老的道教祖庭——老子说经台,距今3000余年,为道教发祥地,史称“仙都”。
森林公园有木本、草本植物千余种(78科197属),其中竹类128种。千年古树,名木花卉,蔚为壮观。
森林公园风光绚丽,青峰碧水,深藏灵秀。春天:层山绿秀,嫩柳含烟,百花争艳;炎夏:群山凝翠,苍山秀水 ,清爽宜人;金秋;层林尽染,满山红遍,美不胜收;隆楼观台冬:“三友”斗雪,娇娆迷人,涉趣无尽。
森林公园经过十多年建设,已形成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基本配套的一条龙服务体系。不失为游览观光、休闲度假、疗养避暑、探险考察、教学科研、议事开会的好地方。
题楼观
唐·岑参
草楼荒井闭空山,
关令乘云去不还。
羽盖霓旌何处在?
空留药臼在人间。
和子瞻三游南山九首其一楼观
宋 苏辙
神仙避世守关门,
一世沉埋百世尊。
旧宅居人无姓尹,
深山道士即为孙。
天寒游客常逢雪,
日暮归鸦自识村。
君欲留身记幽寂,
直将山外比羌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