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青海湖畔 - 个人旅行故事分享 2024-11-06 11:21 0
【感谢】
大藏经(上)课程是根据 闲者知无涯老师 在喜马拉雅上。供提】端安【主群由稿的音频课程整理而成,文字底稿由群主【安端】提供。
文字校对由群主【安端】组织群友——双林居士、芦苇 、Edward、恒审、兰花草、云水遥、周志华、王惠增、朱珠、小占、方荟蕾、海阔天空、西陌、张晃晃、虞兮、贤墨、MAY、琥珀、小王姐姐倾情参与。
上一课,我们讲——在《开元释教录》以前的佛经目录中,如果按照经、律、论三藏的分类,一直存在一个缺陷,就是……有两类佛经——有译本佛经和失译本佛经……就是丢失了的佛经,它们是混在一起的。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样的经录安排,是道安公最初设计佛经目录的一个初衷:一部佛经,它只要是真经,虽然丢了,但是我们也要把这部佛经的名字保留在目录里,万一将来找到了呢?对吧……到目录里一比对,欸……有!这不就齐了嘛!虽然丢了,但是可能找到,对吧!梦想还是要有的。这个惯例,就一直保存在历代设计的佛经目录里。
客观地说啊,这个想法是挺好的,对吧,就是……我们要把这个丢了的名字也保留下来,预备于将来找到。但是,再好的想法,你也扛不住现实!因为,后来丢失的佛经就有点儿太多了,丢失的佛经比例相当大,后面越来越大。这样,设计出来的佛经目录,使用的时候看起来就非常不舒服,因为它有经和没经的名字都排在一起啊,一大排目录啊,就跟那个……你翻一篇书,前几页的目录一样,这儿缺一本儿、那儿缺一本儿,等于这个佛经目录千疮百孔。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佛经找不到了呢?就是……书找不到了,这个事挺奇怪的,对吧……物质不是不灭嘛?会!而且简直是太会了!都不要说这种写本儿大藏经啊……就是,唐朝写本儿大藏经——人手抄的,就是传世的刻本儿大藏经才有几本儿?中国从宋朝《开宝藏》开始,二十几套《大藏经》,全是刻本儿大藏经,哪一次刻本儿……刻本儿是雕在木板上,然后拿纸去印刷……一印,谁不是几百套、上千套,甚至几千套!几千套刻本儿大藏经到今天,才有几本儿?所以说,书会经常地找不到。
宋朝以前的书,那找不到的几率就更大!我们要是没有发现……1900年发现“敦煌遗书”……其实我们都基本没有几本儿宋朝以前的那种卷轴儿书……在佛经方面啊。宋朝以后,那是刻本儿的,那还容易找到几本儿;宋以前的,那找不到的几率太大了!都是手抄,就抄一本儿。有的佛经翻译过来,可能翻译的时候就写了一本儿,他连誊抄都没有过!所以,佛经丢失了……遗失了……那是很正常的事儿。因此,那,一个佛经目录里千疮百孔的,丢了的佛经……很正常。
这种听说过、没见过的佛经有多少呢?智升老师共收集了一千一百四十八部,一千九百八十卷。看见没有?一千一百四十八部这样的佛经都找不见了!就是……而且,这些佛经是我们听说过、没见过,而且有题目。按照这些经书的题目呢,单独合成一册,这样就跟以前不一样了——以前是……有的、没的合在一个目录里。你想,假设说有三千部经书,其中有一千多部没有了,但这个目录总册是三千多部,那你使的时候,那就隔一个就没一个……隔一个就没一个。
但是,到智升的《开元释教录》的时候,他就考虑到这个问题了——他就把这些丢失了的经书目录单独收成一册,没有混在一起。把有经书的做一个目录,叫作:有译有本录;把这种没有经书的,但是记着名字的,合成一个目录,叫:有译无本录。有译无本,就是——有翻译,但是没有经本了。
留这个目录的目的,跟道安公的设计想法是一样的——你找不到,对吧?不一定别人找不到。重点是——这个目录里面都是真经!对吧!万一以后人找到了呢?因此,智升《开元释教录》的这个目录——有译无本录,不是给当世人准备的,是给我们后人准备的……就跟现在你逛潘家园儿找古董的似的,没准哪天,你逛潘家园,欸……地上有人扔了本儿书……发现一卷书……啊,这种事情近几年经常发现……就是,在哪儿发现一卷书,跟着名字一对……欸!又找到一本儿真经!这种事儿已经发生过很多次了。所以说,这本儿目录是非常有价值的。
把有名字没经本儿的佛经单独分开,那剩下的是什么?剩下的当然就是有翻译也有经本儿的,对吧!换句话说——剩下每本书都在。在哪呢?在佛经库里。
我们前面就讲过——《大藏经》,它的目录从来不是凌空编的,它都是真实有一个佛经目录书库……有一个图书馆,是在里面点着编的!没有说——谁坐在家里,我就想名字能编出来。一定是有图书馆对着书、点着编。那,剩下的每本儿书就都在经库里,有翻译、有经本儿。我们剩下的任务是什么?那就是——讨论现在这图书馆里的……这个佛经库里的这些书……这些佛经,这些佛经哪些该入藏?哪些不该入藏?那不就完了嘛!这就是我们做《大藏经》有译本录的那么一个工作。
《开元释教录》就对经库里存着的这些佛经作了一个分类。他这个分类法不是自己发明的,它这个分类法借用的是隋朝《法经录》的“六分经”。前面我们讲过——隋朝《法经录》提出来了“六分经”做法……就是,把佛经根据属性分为六类。
《开元释教录》的这“六分经”……六类是什么呢?我们列一下:
第一类,有译有本录(卷十一至卷十三);
第二类,支派别行录(卷十六);
第三类,删略繁重录(卷十七);
第四类,补阙拾遗录(卷十七);
第五类,疑惑再详录(卷十八);
第六类,伪妄乱真录(卷十八)。
因为《开元释教录》啊,是中国大藏经的标准……我们说——走了几百年,终于走到“开元录”的时候,它就是标准。它一旦定为标准,就一直延续到今天,延续到最后一版大藏经——“龙藏”。所以,我们有必要对这个《开元释教录》的这六部分经录,作一个简单的描述。
这六类,第一类最重要!叫“有译有本录”,也叫“广录”,对吧……就是,全部都覆盖的。佛教里头啊,一般全部都覆盖的都叫“广录”。“开元录”的第一部分,也叫“广录”。有译有本录——有翻译、有原本、有译本。大家记住啊!它这个“有译有本”……它不是说有“翻译本”,它是有“原本”。
有翻译——翻译的人、翻译的时间、翻译的经本……都在!即使是原本遗失了,就是说……它的“有译有本”里,也不是所有的都有原本,但,即使原本遗失了,或者最初没有原本……是“口受”过来的,但是,这个经源可信。所以,他要说——有翻译的人、有翻译的时间、有翻译的地点……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很多早期的经,他没有带着经过来,他就是过来给你背……背的啊,然后我们再翻译。那,这个时候,这叫:来源可信!所以,它要有翻译的人和翻译的地点嘛。所以说——有人证!要不然,就有物证!有物证,就是——当时就把经带来了。一句话说:《开元释教录》的第一大部分——“有译有本录”,这个里面呢,全是真经!
“有译有本录”共收了多少经书呢?再换言之,我们中国佛教《大藏经》的这个基础主体到底有多少经书呢?共收经一千一百二十四部,五千零四十八卷,合分四百八十帙——《开元释教录》的所有价值,或者说,它的90%的价值,都体现在这第一个目录里,就是——“有译有本录”!都是真经嘛!而且,它的这个数字,就是以后标准的“藏”这个单位。是什么?五千零四十八卷;四百八十帙——这就叫“标准藏”。
《开元释教录》的第二个分类,叫:支派别行录。欸……“支派别行”,这个乍一听很难理解是吧?其实不难理解。所谓支派,就是“分支派生出来”的简称。“分支”——派生出来;“别行”——就是单独发行,对吧!中国字……它这古字一合,你听着很奇怪,其实一拆开,就是——分支派生的佛经,单独发行的……这么一个目录,就叫作:支派别行录。用现在的话说,就叫:单行本儿……或者叫作:节译本儿。
这种单行经有多少呢?在“开元录”里,共收经六百八十二部,八百一是二卷。怎么会来这么一个目录呢?就是……“支派别行”?我们所有的真经不已经都收在“有译有本”里了嘛?五千零四十八卷,四百八十帙……对吧!为什么又多出这么一个“支派别行”呢?这要听我们前面的课——就……“译经家”……“思想史”那个课。
那个课的时候我们讲过——中国译经是怎么来的,怎么发展的……中国古代译经的早期,叫“靠天吃饭”。什么叫靠天吃饭?来一个外来高僧,他带来本儿经……带来一本儿,我们就翻译一本儿。或者,我们去西游取了几本儿经,取回来几本儿,翻译几本儿——靠天吃饭!对吧。没有说——哎呀,一次……整个印度的佛经全来了,你们集体翻译吧。不可能!它是一步一步传进来的,我们是一步一步翻译的。不是说——哎,一来……满汉全席,你们一起干了。不可能!它就一个菜,一个菜地给你上。但是,来了一个菜,我们也得吃,对吧!哪儿有顿顿满汉全席?
呐,而且有的经,它不是说——我这次来给你带一部经,下次来给你带一部经……他有的时候连一部经都不给你带来!他带来了什么,他带来的就是一部经的一部分。我们讲过啊——“大般若经”,十万颂……呐,一次能带来吗?对吧?这不可能!他就带了一部分。最典型就是“大波若经”——最早带到中国的,啊……翻译出来——《放光般若经》;又来一部分,翻译出来——《道行般若经》;又来一部分——《光赞经》……哎,他每次来一部分,每次给你翻译一部分,因此就出现了这个“支派别行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