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家园林仿蓬莱仙境,这里便是一池三山中的瀛洲 | 北海团城(中国古代最有名的皇家园林)
从儿时起就来过无数次的北海公园,
有个地方却一直被忽略。
它不算矮,也很显眼,但却很少有游客。
它就在北海南门旁,
它的名字叫团城。
这是乾隆十五年的地图,
图中最下方靠左的小红点就是团城。
跟琼岛和整个北海比起来还真挺小的。
找来1938年绘制的北京地图对比一下,
这里也清晰地标出了团城的位置,
以及城中最主要的建筑——承光殿。
我们太习惯于把精力都投入到美丽的北海公园里面了,
以至于忽略了这个小红点所在的地方。
而团城的魅力,也只有自己亲身深入过之后,
才能充分领会。
tuán chéng
团 城
原是太液池中的一个小岛,金代为大宁宫一部分。
历代皇帝都喜欢把自己居住的地方建成蓬莱仙境,玉宇琼楼。
“一池三山” 的格局正是对应了这种说法。
北海为“太液池“,琼岛为“蓬莱”,
而团城则是“瀛洲”。
至元元年(1264年)在其上建仪天殿,
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重建,改名承光殿。
经由团城城墙围出的步道顺势而上,
一个葱郁开阔的院子便映入眼帘。
四周种满苍松翠柏,在夏天尤显清凉。
最显眼的建筑便是这座玉瓮亭,
因其中放置元代遗物玉瓮而得名。
玉瓮,又称渎山大玉海。
通高70公分,重达3500公斤。
相传是元世祖忽必烈用来盛酒以大宴群臣。
乾隆十四年(1749年)建玉瓮亭,
并配以汉白玉雕花石座,命翰林四十人各赋诗一首,刻于亭柱之上。
玻璃反光有些严重,
但依然不难看出雕工之精美。
玉瓮周身浮雕海龙、海马、海猪、海犀等图案,
出没于波涛之中,栩栩如生。
凑近细瞧,便能看到石柱上雕刻的古诗。
有些已经模糊不清,
还有些因为后人的墨迹誊拓而染黑。
永久无法清洗复原了。
玉瓮亭的顶部以蓝色琉璃瓦覆顶,
装饰有鸱吻和脊兽,
并施以古建筑传统彩绘。
将镜头拉近,
发现在鸱吻的嘴旁竟生长着一簇小花。
阳光下这微不足道的花叶,
给古老的建筑注入了点滴新的生命。
亭子北边玻璃的反光中,
隐约透射出承光殿的影子。
对,就是团城中最主要的建筑了。
承光殿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重建过一次,
整个大殿呈方形重檐歇山顶,
四面各堆出单檐卷棚式抱厦一间。
由此形成了结构十分精巧的建筑。
这种形式在北京的宫殿中也是少见的。
特别喜欢每座古建筑的出檐与屋角,
从唐代比例宏大的斗拱过度到清代斗拱沦为装饰甚至消失,
由这里便能推断出每一座建筑的大致年代。
也透出古代匠人们超凡卓越的手艺。
据介绍,承光殿中供奉着一座白玉释伽牟尼佛,
整玉雕琢,通体洁白无暇。
玉佛左臂有一处明显刀伤,
为1900年八国联军所砍伤。
因为设置了栏杆不让进入,
且门口有“禁止照相”的提示牌,
所以只能远远地照一张,
能隐约看到殿中最深处白色的亮光便是玉佛。
殿前香炉的一角,
小鼻子已经被摸得光亮了。
围绕承光殿东、西两侧还建有对称的小型建筑。
现在均未开放。
余清斋和古籁堂。
古籁堂现在被临时开辟为发烧游客隔离处……
院中的山石也是左右两边各一块,
遥相呼应。
中式院落布局的这种中轴对称的形式非常符合审美,
左右均衡,对称而严谨。
望着院中满眼的绿色,
想象金秋时节这里又该是怎样一番美妙景象。
尤其是院中栽种的两棵参天古树,
一棵为白袍将军,另一棵为遮荫侯。
这位便是白袍将军,
为白皮松,相传种植于金代。
后被乾隆皇帝赐名“白袍将军”。
在“将军”北边是遮荫侯与它呼应。
遮荫侯为油松,两针一束,
已有800多年的树龄。
树下阴凉爽快,微风徐徐,
汗流浃背站在这里顿感暑意全消。
如今树干已用数根钢管支撑,
树冠硕大浓密,苍劲挺直。
团城并不大,后面还有没开放的部分。
整个仔细游览下来大概需要不到一小时吧。
在北海公园南门能仰望到团城未开放部分的建筑边缘。
站在城墙边儿上向外眺望,
看看平日里不多见的优美景色。
最后标明一下,团城门票1元,只收现金。
以后有机会多走走这些被忽略的地方,
北京城里还隐藏着多着呢。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nghailake.com/e/68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