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历阳,道学雄厚,历史璀璨——和县历阳道教渊源综述

道家文化 admin 3个月前 (06-23) 22次浏览 0个评论

【按】#读书#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来临,本人研读一些和县历史文化书册,写了一篇论文《古城历阳,道学雄厚,历史璀璨——和县历阳道教渊源综述》

古城历阳,道学雄厚,历史璀璨

——和县历阳道教渊源综述

文/柴林红

自古历阳祥瑞多福,道教潜隐默修之士,喜遁居此,兴建宫观,期荫仙风而功道园融。历代以来,道侣栖止,香客游人络绎不绝。道教文化起源发展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东周战国时代。

一、发源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曾任周守藏家之史,后为柱下史,通晓上下古今之变,晚年一度退隐居沛(今江苏沛县),躬耕授徒,讲道论德。东周时,老子曾来历阳。唐代诗人、和州刺史刘禹锡,对道教鼻祖老子来历阳的游踪,记述两次。刘禹锡在《和州刺史厅壁记》中记道:“玄元有台,彭铿有洞。”另在《历阳书事七十韵》诗中写道:“土台游柱史,石室稳彭铿。”这是历阳道教最早的文字记载。“玄元有台”的“玄元”指老子。“玄元有台”即说老子有炼丹台,彭铿即长寿星活了八百年的彭祖。“土台游柱史”即指老子在任柱下史时,曾来历阳,在东华山旁筑土台炼丹,一面给乡人看病,一面宣扬他的《道德经》。

二、发展

随着朝代的更替,古历阳道教也在不断地发展,并且与历史的兴衰有着密切的联系。

汉王三年(前204年),项羽封范增为历阳侯,范增在和县建历阳侯国,建历阳城,又名“亚父城”(今亚父城遗址还在)。鸿门宴时,范增多次示意项羽杀刘邦,劝说项庄舞剑,借机行刺刘邦,项羽不听。汉高帝三年(前204年),谋士陈平施展“离间计”,使范增受到项羽猜忌,辞官归家,途中病死。范增死后二年,项羽的军队被刘邦联军击败,刘邦以“楚汉战争”的胜利者,登上了皇帝宝座,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强大的汉朝。刘邦总结项羽失败的教训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认为范增是人杰,在和城建祠祭祀他。

《太平寰宇记》载,西汉景帝时期 (前156-前140年)出现了“三茅真君”,他们是“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茅盈从十八岁开始在北岳恒山悟道,四十五岁得道而归。茅固在汉景帝时官居武威太守,茅衷官至西河太守,他们都受到大哥茅盈的影响,于是写下“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的感叹,遂弃官学道,一起跟随大哥茅盈到句曲山(茅山)修行。茅盈乃授以延年不死之法。两兄弟修道三年,佩服九转还丹后,亦飞升成仙。西汉宣帝时期(前74年-前48年),他们被追封为“九天司命三茅应化真君”。历史考源,句曲山(茅山)与鸡笼山相距很近,三茅祖师曾来鸡笼山布道传经。后茅山派道经传入历阳。

晋朝【(266—420年)】时,玄学盛行。据《水经注读史方舆纪要》《荆州图副记南雍州记》等等古文献载,历阳(今安徽和县)出了一个有名的道人谢允,字道通,号罗仙,少时英俊刚毅,博览群书,精于道学,有遁世脱尘之志。门荫入仕,授予罗县(古蜀国时的堂琅城,今云南省巧家县)宰(县令),政事廉洁而能力强。后来辞官,入道武当山。谢允“结茅于石室”,按照老师口授的方法、要领进行修行,“不数年,得冲寂之妙,能飞行绝壁”。只因他脱离了罗邑宰来武当山,才取得修道真谛而成功,所以便自说其名叫谢罗山。《荆州图记》:“谢允舍罗邑宰,隐遁于武当山,故亦名谢罗山 。”故武当山又有“谢罗山”之称谓,就是根据他的名字而来的。武当山,是中国道教圣地,可见,作为一个道教人士,谢允具有的影响力有多大。太元十八年,谢允去世,时年七十岁。

据史记载,梁代(502年~557年)在和州建有龙兴观,传播道教。

唐朝(618—907年)时,儒释道三家,道教居首位。因开创者李渊与道教的道祖老子同为李姓,故敕封土生土长的本土道教为国教。同时发源于今句容茅山的道教上清派,由于内部高道辈出,于此时也进入了大盛时代,唐朝道士大多出于此派。为我们所熟知的诗仙李白即是茅山的一名上清派道士。唐上元二年(761年)的冬天,李白乘一叶小舟来到历阳古城,县丞王利贞和禇司马设宴款待诗人李白。历阳人的好客,历阳县的好酒,给他留下豪情逸兴,也给他排遣了历年遭受打击的愁闷心绪。诗仙在历阳三天,写下了《醉后赠王历阳》、《嘲王历阳不肯饮酒》、《赠历阳禇司马时此公为稚子舞故作是诗也》、《对雪醉后赠王历阳》、《横江词六首》等诗,至今皆为人们熟知。

唐朝末年,曾随唐僖宗入蜀,后追随前蜀王建,官至户部侍郎,被赐号传真天师的高道杜光庭曾在鸡笼山元妙观布道传经,著有《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一书,将天下名山大川,分为道家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将鸡笼山列为“第四十二福地”。

唐朝,历阳出了一名高士商栖霞。据《和州志》载,商栖霞在唐代宗大历年间(766年—779年)隶籍于和州白石山道士,修炼导引、服食胎息术,辟榖不食达三十余年。

宋朝自建立起都与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宋太祖赵匡胤就曾被一位道士预言日后会登上九五,更有陈抟与其打赌赢华山传说流于世。所以,在宋朝建立后就很重视道教的发展。北宋,鸡笼山上淳熙观被赵匡胤皇帝赐名“宁寿宫”。到了宋真宗时期无论是朝堂之上还是民间,对于道教的痴迷甚至达到了疯狂的程度。历阳道教的发展也在宋朝得到鼎盛,涌现许多道观,今都有迹可寻。如:篾匠街的玄妙观、关帝庙、历阳城北的二郎庙、桃花桥的紫极观、历阳北门的元真观、文庙旁边的文昌宫、五显庙、二中的安和宫(峨嵋墩)、历阳一小的城隍庙。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留下一首道家诗《送吕希道知和州》:“去年送君守解梁,今年送君守历阳。”不仅提到和州,更提到历阳。

宋代,在历阳涌现一批游览和州、讲经传道的高士,如木广汉道士、道教全真南尊祖师白玉蟾、冲素道人、碧落道人。

冲素道人即南通如皋徐守信真人,史称徐神翁,名守信,泰州海陵(今江苏如皋市)人,生于宋仁宗天圣十年(1032年),十九岁入天庆观,供洒扫之役。英宗治平年间,遇异人授道。得道后,日诵《度人经》。在历阳篾匠街建玄妙观。有人向他问未来的事,他常常用经中的语句来回答。据载,宋哲宗无子,为皇位继承人举棋不定,遣使询问徐神翁。徐曰:“上天已降嗣矣!”再问,只书“吉人”付之。后来,正与宋徽宗赵佶相符。因此宋徽宗特封徐神翁为虚静冲素真人。除了神算预言未来之外,徐神翁还有一个颇受人注目的事迹,就是为人治病。明代以前,徐神翁位列八仙之一,金代侯马墓葬砖雕、元初永乐宫壁画《八仙过海》、马致远戏曲《三醉岳阳楼》均有徐神翁形象。

元末明太组朱元璋统兵历阳, 在丹徒与元军作战失利,退于山中,偶遇祠山神庙,入庙向祠山大帝祈祷后,果得到神助,节节胜利,得到天下。祠山大帝本名张渤,为江南一带信奉的道教神仙。历阳当时是朱元璋驻军之地,朱元璋不仅诏令天下广建庙宇以祭祠山大帝,还在历阳建祠山行宫,以祈求江山永故,风调雨顺。

明清,和城建了许多道观,如元妙观、连云观、龙兴观、栖云冠等。明朝,和城南门外建的真武庙,是祭祀真武大帝的道教庙宇,距今已500多年。

清朝时将管理和州道教的道正所设于历阳篾匠街玄妙观。到了清朝,”正一派“存在感越来越弱。乾隆四年,朝廷下令禁止嗣后真人开坛传度,由于正一派门徒可以结婚生子,这条禁令无疑是卡住了正一派的脖子。

清朝,历阳出了两位土生土长的高士,一个是葛琇(康熙年间历阳人,少时弃家学道,得于异人,精通天文异术。)、另一个叫杨一铨(历阳玄妙观道士,康熙三十三年,历阳大旱,知州石参请他开坛祈雨,果然灵验。)

自太平天国攻入和城,大肆焚烧拆毁庙观,自此,历阳道教衰落。太平天国之乱平息后,虽道教的庙观有所恢复,但已远不及以前。现存有关帝庙、玄妙观、城隍庙、元真观、龙神寺、二郎庙等。

民国、抗日战争时期,因战火摧毁,和州道教宫观所剩无几。

解放后,和州道教宫观在建国初期因国家建设需要,不是改为学校就是充做工厂,如:城隍庙改为一小,二郎庙改为城北中学,关帝庙改为县搬运站办公场所,其余宫观改为民用,道士回家。故道教场所几乎绝迹。

八十年代初,宗教政策落实,但因历阳道教都属正一派道士,此派道士皆可娶妻生子。他们由于经历了特殊时期,为了不累及家人,历阳残存道教场所无人主动愿意站出来接管,继而全部被其它设施所占或僧占,错过了道教的恢复时期。

《直隶和州志》记载的历阳古道观有:

厉坛 在北门外。坛丈尺如制,前为门四,环以垣,树以松柏。每岁清明、七月十五日、十月初一日致祭。

文庙 在州治东,详《学宫》。

关帝庙 在元妙观东。雍正九年定以春秋二祭及五月十三日,一岁三祭。其崇祀三代,如圣庙。后殿敬设光昭公、裕昌公、成忠公神位。前殿行三跪九叩礼,后殿行二跪六叩礼。毁于贼。同治年,守备丁胜元同郡人倡建正殿三楹、大门三楹。

文昌宫 在学宫东北。祭以仲春诞日、仲秋颁日。嘉庆六年,定以仪注、祭品与关帝庙同。后殿设文昌帝君先代神位。致祭亦如仪,庙毁于贼。光绪初,郡人建正殿三楹。一在姥镇,毁于贼,未修。

城隍庙 在州治东南。明洪武元年,诏封和州城隍为承天监国司民灵护王,颁赐王冕服,九旒九章,青衣绯裳,绯蔽膝,白大带,绯袜履。庙有殿有寢,寢有东西序,前有燎亭、献亭、碑亭,规制宏厂。五月十五日,为神诞日,香火最盛。遇境内水旱、疾疫,则致祷。咸丰间,毁于兵。同治年,郡人创正殿三楹。光绪十六年,知州罗锡畴倡捐改建,尚未能如旧。

火神庙 在大西门内云嵋墩下,旧云嵋书院旁。康熙五十五年,知州李振德倡建,毁于粤贼。同治年,郡人仍就旧址建正殿三楹、大门三楹。

龙神祠在北门内元真宫东。道光十七年,知州善费建,我于兵燹。现附祀元真宫内。

蜡神庙旧在玄妙观内。雍正初,增祀刘猛将军木主。强十二年,停蜡专祭,此庙就废。乾隆五十二年,另建刘猛将军现庙。

《直隶和州志》记载的历代来历阳游历传道的高士有:

东周:老子;

晋朝:谢罗;

唐朝:商栖霞;李白

宋朝:木广汉道士、道教全真南尊祖师白玉蟾、冲素道人、碧落道人;

清朝:葛琇、杨一铨。

三、现状

现在,道教看似没落了,不过流传千年的道教文化早已经深入人心。正如鲁迅先生曾说过“中国根柢全在道教”,道教文化在传统文化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人们生活中用到的“身怀六甲”、“沧海桑田”等成语都是来自于道教;传统民俗节日元宵节、中元节都与道教有关,而像过年时的贴门神、祭灶神、迎财神等活动更是离不开道教文化。甚至是人们经常说的“老天爷保佑”口头语,也与道教有关。

道教作为国教在当今社会逐渐没落,其最主要原因是道教被人给误解了。很长时间,道教文化被冠以“封建迷信”的标签,认为所谓的道教法术不过是骗人的把戏。甚至在许多影视剧里,道士的形象被恶意丑化。在我国2010年8月1日发布的《宗教蓝皮书:中国宗教报告》中明确说明了“道教是中国唯一的宗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道教法术不是巫术或迷信。”书中认为,道教法术是原始社会早期的一种准宗教现象,也是人们试图在外界事物上实现其意愿的某种实践活动。道教法术存在的意义是为了济世度人,而不是人们口中的“装神弄鬼”。

现今,在和县历阳,道教仍有信众和民间自发恢复筹建的活动场所。如,和县历阳镇城北的二郎庙、历阳镇十里的仙姑庙,是近几年恢复兴起的道教活动场所。比较有名的道士有原作协副主席蒋经川(已故)、青年才俊狄闯等。

蒋经川,道号妙来,师从太平庵村张姓道长。蒋经川能当选政协副主席,与其道教身份不无关系,可见,道教曾一度还是得到尊崇的。

狄闯,年轻有才,善诗书画。因从小受家庭熏陶,传统文化深入骨髓,对本土宗教道教少年时生信仰之心。而立之年正式入道,现为玉清赞化庆云分坛坛主,道号清和,道名福寅,安徽齐云山正一清微派传人,是目前历阳乃至马鞍山市唯一获得国家宗教认可的有合法道教教职证的人。词风、画风、书风皆受道教清静无为思想影响。他怀一颗本有的赤子之心弘扬道教文化,弘扬“慈爱和同,济世救人”的道家精神,苦于没有弘教的平台。

尽管如今道教的辉煌已不再,但伴随着封建社会两千年的发展的道教始终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信仰与道教文化更多地融入老百姓的生活。现在,我们在肯定大力提倡现代知识和科技的热情同时,应对历史的文化和生活遗存,对民俗和宗教保留一份必须的敬意与爱惜之情。依法办教,维护道教界合法权益。

建议县政府、宗教事务局、文化旅游局等部门能从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等角度重视、关心、扶持道教的发展,做好“古”文章,投资恢复重建几所道观:如把炼丹台重建起来,再加上附近的五显庙,这里的香客会多起来;恢复篾匠街两座千年古道观玄妙观和关帝庙,彰显着它的古老历史;扶持民间扩建城北二郎庙。

增加和县道教文化旅游景点,能充分展示“和文化”的璀璨历史,得到古为今用,让古城在八百里皖江上,闪烁着灿烂的光彩。

四、浓墨重彩再述古历阳三处千年道教圣地

(一)老子炼丹台

据《直隶和州志》载:“老子炼丹台,位于大西门外里许五显庙(唐为开圣寺)旁。”解放后和城变电所曾设在这里,原先有座五显庙在此,乡人称此为烧香台,背后有一山丘名叫东华山。“老子炼丹台”,就是老子退隐居沛,途径古历阳讲道炼丹的地点。后来老子又西入关中,客死于秦。于是历阳邑人,认为老子骑牛西出函谷关,死于华山,故将老子炼丹台后面山丘,命名为“东华山”,以示怀念老子来历阳布道的游踪。历阳的东华山,虽是个小土山,但在中国道教史上,与陕西的华山并称东西华山,它是历阳道教兴起之地。老子炼丹台的故事,在历阳大地上传播久远,对道教的发展也具有深远影响。

(二)篾匠街两座千年道教宫观

篾匠街曾是古和州的重要宗教文化中心。街上曾有两座始建于宋朝的道教宫观,即玄妙观和关帝庙!据《直隶和州志》记载,玄妙观是北宋宋神宗熙宁六年,由冲素道人所建。玄妙观初次毁于元末战火,后明初洪武年间重建。明末此观曾葬有崇祯乙亥年牺牲的忠烈遗骸。太平天国运动时玄妙观再次被毁,由于种种原因无缘再复建。另一座同时期所建的关帝庙。是主要用来供奉道教四大护法神之一关圣帝君即关羽的神庙。关羽的忠义勇武仁信等品质集中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了民众的社会愿望和理想人格,因此,他千百年来得到了世人的拥戴,被历代加封,宋代封为“显灵王”,宋徽宗时封为“义勇武安王”。明神宗时将其神位晋级为“协天护国忠义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清代顺治皇帝加封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佑赞宣德关圣帝”。和州自古兵家必争之地,金陵门户。历来定都南方的王朝无不重视和州这个重要的大门。在此建立关帝庙也是希望关圣帝君对其朝廷的庇佑同时也是对其臣民的期望。清朝由于满族有着自己的佛教信仰,对于道教的打压是不遗余力的。但雍正皇帝却特意对和州关帝庙的祭祀给予了春秋以及五月十三关圣纪念日一年三祭的高规格!由此可见当时和州关帝庙是很有影响力的。关帝庙同样毁于太平天国运动,幸运的是在同治年和州守备丁胜元的倡议下得以重建,建国后由于建设需要关帝庙改为和县搬运站办公楼!如今篾匠街上那口古井正是当年关帝庙道人的生活用水井。旁边还散落重建时的石鼓,和一些石构建。

(三)城北二郎庙

城北二郎庙,始建于宋朝,历史悠久,据清光绪年间所编纂的《直隶和州志》记载其位置在和州北门外五里,今城北中学乃其旧址。庙内所供奉的主神为道教二郎显圣真君。民间多称二郎神,俗称二郎真君、惠民大帝,尊号清源妙道真君、护国灵应王、英烈昭惠灵显威济王。其司掌神职甚广,为水神、猎神、护国神、蹴鞠神、戏神、儿童保护神、农耕神等。宋朝宋仁宗时派兵征西夏曾得二郎真君福佑而大获全胜。故将二郎神纳入朝廷祀典,并诏令全国各地修神庙专作供奉。而后历代多有褒封。二郎神崇拜经过道教以及宋时朝廷政权的一系列推广,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其规模遍及全国,其功能也从治水平患转向了更为广泛的请水驱病、消灾祈福 、驱妖逐魔、护佑国家,无所不及,故百姓顶礼膜拜,敬而祭之。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