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背景下,道学研究出现了少有的繁荣。这种繁荣一方面体现在出版物上。专家学者名人纷纷著书注释道德经,目不暇接。另一方面体现在网络媒体上。各种公号、专栏、网文、视频不计其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乏有真知灼见,也多有一知半解。可谓鱼目混珠,良莠不齐。浏览其中,感觉不少同道在研学中存在三个误区:
误区之一,望文生义。有两层意思,一是凭直觉,想当然。比如“象帝之先”解读为在上帝之先。上帝是基督教之神。基督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是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在老子之后 约一千年 。这种穿越的解读违背了基本常识。对于多义字要多尝试,挖掘出最恰当的字义语义,不能“见面熟”。比如“善”,是善于的善,还是善恶的善?要结合语言环境来判断。比如“上善若水”应解读为“最善于为道者像水”,解读为“最善良的人像水”就偏离了道义。而“天下皆之善之为善”,就当解读为善恶之善为宜。
误区之二,古文今义。经中许多现在不常用的生僻字,要通过训诂资料搞清真实的读音和字义,不能简单的按现在的字义去解读。这种字很多,不一一例举。还有就是老子时期的字现在仍然是常用字,但字义已发生了变化。比如宇宙一词。“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这是古人的定义。虽然也是个时空概念,但与现在的“宇宙”完全不同。而许多注释老子的一谈到“天”“宇宙”张口即太阳系银河系。哥白尼日心说发表于16世纪,不知何时传到中国。老子时代还是天圆地方的概念,根本谈不上什么太阳系银河系。用这些现代概念延伸理解可以,但注释经文这么说就太离谱了。道德经毕竟是古文,要多看些训诂资料。
误区之三,断章取义。道德经逻辑性不是很强。往往同一观点散落在不同章节。解读一些重要的概念要融汇贯通,要周延。不能前后矛盾。比如“道”,有关道生、道性、道用,道篇德篇都有涉及。提出一种解答要前后印证。现在道的规律说几乎成为主流。但是提出和支持这种观点的人只想到规律符合“形而上”,符合无形无像,符合万物皆有。但规律符合“先天地生”的定义吗?规律怎么“生一”?规律有无数种,尊道要遵从哪一个?道不灭,而规律会随着事物的消失而消失。规律怎么“损有余而补不足”?规律怎么“无为而无不为?”等等。许多解释根本经不住推敲。一些人吃了些快餐就以为那是道德经的全部营养,其实离盛宴距离还远着呢。说难也难,说不难咫尺之间。